数据中心安全域的设计和划分
486
2022-05-29
2016年4月,我接到了华为的招聘电话:“我们急缺懂数据库和JAVA的人,你愿意来吗?”
说起华为我并不陌生,十几年前我毕业那会儿,听说华为“待遇好,工作强度大”,所以我选择了“福利好,时薪高”的外企。
而如今,外企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竞争力江河日下,我也即将面临中年危机。
反复权衡之后,我决定放手一搏,加入华为。
从怀疑人生到小试身手
我做了十几年的软件项目,从电力到金融,从电商到汽车,基本上都围绕着数据库和JAVA展开。但加入新部门后,我发现实际的工作内容与预期大相径庭——华为的数据库使用的是华为自研产品。语言虽然是JAVA,但框架却从没听过。业务场景基本是围绕通信的,与传统互联网业务差距很大。这意味着我一半的技能点白点了。
我参与的项目是DCN控制器,目标就是用一套软件系统控制物理数据中心内的所有网络产品,不但包含交换机、防火墙等硬件产品,而且也包含软件产品。部署我们的软件之后,网络管理员只需要坐在办公室,登陆我们的软件系统,点点鼠标,就可以遥控数据中心的网络配置,不再需要跑机房,拉网线或者在网络设备上敲一堆晦涩难懂的命令。
由于这是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从平台到业务都是全新的代码,联调进展比较缓慢。与此同时,没有版本也意味着一线无货可卖,一线对版本的交付时间咬得很死,项目进展异常挑战。
好在整个团队没有谁撂挑子,逐个问题死磕,感觉无时无刻不是在写代码、改bug,经常调通了一个接口,一看时间已经是第二天了。
就这样,我一边参与项目,一边恶补通信知识。我逐步了解到,产品的框架虽源于开源项目,但仅限于通信行业,和我熟悉的IT框架不同,技术圈相对封闭。我琢磨着,按这个节奏学下去,自己得花上个两三年才能基本掌握产品技术。这么一折腾,岂不是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吗?
就在我怀疑人生时,产品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并发性能不达预期且存在概率性失败。这就意味着多台虚拟机同时加入网络时,系统响应会变慢,甚至影响到正常业务。项目组立即抽调精兵组织攻关。
专家们检视了平台机制和业务代码,但没找到问题所在。出于对数据库技术的敏感,我推测是编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锁”造成的。就好比只有一个门的房间,遇到紧急情况,大家都想夺门而出,结果都被卡在门里了。要降低冲突概率,就必须让大家有序出门,防止卡住,也就是梳理锁顺序,避免死锁。
我把想法与思路和盘托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在业务专家的配合下,我系统梳理场景并尝试加入了新的锁机制,不到几天时间,便彻底解决了并发问题。我也在部门里多了一个“性能专家”的Title。此刻,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机会一显身手了。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几个月后,部门筹建公共组,旨在解决控制器产品中的疑难杂症和共性问题,并对接平台团队,我也光荣的成为其中一员。
不久,我就接到了第一个挑战任务——容器网络高并发解决方案,目标是达到每分钟要处理1万个虚拟机的上线请求,这样我们的系统不但可以对接公有云,也可以应付物联网、车联网这种终端上下线非常频繁的网络场景。
对于控制器来说,性能要优化250倍,分明是“大跃进”。再说了,我们产品的优势是强一致性,现在要和友商比拼性能,就好比让坦克和小轿车去飙速度,臣妾做不到啊!
但我转念一想,目标越是挑战不就越能体现自我价值吗?退一步说,如果换个任务,那些闻所未闻的通信场景,我就有把握搞得定吗?要干就干吧!
性能优化,我自认还是很有经验的,对内存、CPU、线程一通分析,很容易追踪到问题代码。经过一个月的优化,性能提升到了每分钟处理500个虚拟机上线请求,相比优化前提升12倍。
再往后就比较难了,明显的问题点已经找完了,优化进展逐渐停滞。那时候我在吃饭过程中、上下班的路上,甚至在梦里都在琢磨着如何优化方案,可实际的优化效果却不尽人意。
这时候领导来给我减压,问我最多能优化到多少?我给自己留了点余地,说“每分钟1000个吧,最多2000个。”
领导说:“行,那我们就先定个小目标:每分钟1000个请求。”
虽然依旧没有好方案,但目标降低了,压力瞬间小了,我决定静下心把代码系统地捋一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就有了新发现:虽然很多产品代码曾经优化过,但是这些代码都是自研开发的。
实际上,相关的开源产品在IT大厂中已经广泛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开发成本。
并且,常用的开源产品,性能和质量往往都是业界领先的。当然,缺点是难以响应定制需求。
权衡再三,基于项目实际情况,我决定把开源方案引入到产品中,尝试替代自研模块,观察效果。
没想到经过一番捣鼓后,性能居然翻了几倍。看来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经过这轮优化,并发性能达到了每分钟2000个请求。
春节闭关,挑战业界最高性能
我美滋滋地想,这回可以交差了吧?
没想到,领导又来鼓励我了:“若冰,干得漂亮!不过,每分钟处理1万个请求代表着业界最高性能,你的钻研能力我们有目共睹,我相信你一定能搞得定!”
其实到了这份上,如果就此打住我也有点不甘心,为啥不突破业界最高峰呢?可是问题代码已经整改了,开源中间件也用上了。如果再优化,那只有改动流程和机制了,但是这样做,改动量和风险都会非常大。
肥肉吃完了只能啃硬骨头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方案是拿“长事务”动刀。
事务是指需要保障业务完整性的一串关联操作。比如去银行转账就是一个事务。正常情况下会从我的账户划款到对方账户,即使失败了,我们俩的账户都没有变化。绝不允许出现我的账户上钱没了,对方账户上也没到账的事。
传统的IT事务只需要保证数据库的账面数据一致,而我们的长事务,还要保证账面上的钱是可提取的真金白银,即所有网络设备上的配置,不能出现部分成功的中间状态。
就好比散兵作战时,大家只需要朝各自的目标前进就行。但团队作战时,就需要给每个团队配备一名指挥官负责协调数据库和设备,让两者共进共退,要么全部到达指定目标,要么全退回来。
但这样一来,灵活作战能力就会变差,对整个队伍的消耗也很大。毕竟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有时需要散兵作战,有时也需要团队作战,如果能根据作战时的实际情况,自动判断、采用作战方式,那么队伍的战斗力会变得更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业务的具体场景来判断,是采用IT事务,还是长事务,最大化地提升效率。
于是,我与数据库平台兄弟交流我的思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IT事务的机制平台是现成的,无需额外开发。坏消息是调用流程完全不同,代码等于要重写。
恰逢春节,我一个本地宅,既不喜欢喝酒聚餐,也不喜欢春晚。好不容易闲下来,就躺在沙发上发呆,边躺着边琢磨起改造的事。躺了三天,也想了三天,改造思路日渐清晰。一方面为了验证思路,另一方面也怕过完年给忘了,干脆跑到公司写代码了。
春节期间公司里没什么人,既不担心写到一半被人打断,也不用担心和别人的代码冲突。文思泉涌般的敲了两天代码,再加上一天的调测,顺利调通了!
紧接着一测,1万个请求只用了53秒。居然比原定的1分钟目标快了7秒!我兴奋得向身旁的同事炫耀,我一巴掌拍在他肩膀上,由于用力过猛,加上同事正专心工作没反应过来,就看着200斤的小胖子,蹭地一下从座位上弹起来。揉着肩膀,一脸无辜地看着我。
TOP1风险项目也可能很香
当我还沉浸在达成挑战目标的喜悦中,领导又找到我说,有一个TOP1风险项目,已经向一线承诺尽快交付,截至目前6套设计方案全都被否了。一半时间浪费了,希望我能接手。
我一听就崩溃了,这根本就是个“炸弹”好吗?我试着先谈条件:“能否延期3个月交付?”
领导说:“不行。”
我没直接拒绝,委婉地表示:“项目情况还不清楚,先给我几天研究一下。”
经过详细摸底,我了解到,这个项目主要是提供网络控制器的模拟器,就像训练飞行员的模拟舱一样,用户可以在里面模拟飞行,不用担心坠机的危险。难点在于模拟范围覆盖产品60%的功能,如果针对每个功能做开发,代码量高达上百K,显然难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如果是传统IT项目,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运用框架的切面技术,在下发设备前对流程进行阻击。就好比在所有的入口嵌入一个对讲门铃,连接到同一个服务员,由他提供统一服务,而不必为每一个门口配备一个服务员。但是当前产品框架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有没有其他又快又省的办法呢?我想到了基于JAVA字节码技术,这种技术比较古老,是在指定入口嵌入“对讲门铃”,并把“门铃”连接到另一块代码程序。但有个缺点,字节码晦涩难懂,像“屠龙之术”一样一直没机会实战。
我向项目组介绍了思路,大家不置可否。不过,既然没有其他方案,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因为手上还有其他事情要结尾,我先和项目组的“90后”小伙伴详细介绍了字节码技术,就任由他去捣鼓了。结果三天过去了,小伙伴啥也没汇报。
我觉得有些不妙,主动问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位同学在最基础的JAVA问题上卡壳了。这才知道他原先是做前端的,接触JAVA才几个月。
我一方面叮嘱他有问题赶紧找我,一方面也有点失落:“哎,看来得我自己上了”。
万万没想到,小伙伴天赋异禀,在解决了几个简单问题后,突然有一天和我说:“调通了!”
我将信将疑地进行确认,原来他在网上找了一款三方件,对字节码技术做了封装,只需要告诉三方件我需要把“对讲门铃”按到门上,由三方件负责完成“打孔-安放门铃-固定螺丝”的步骤。
太赞了!我情不自禁的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demo,剩下的就好办了,我简单补充了设计方案,申请评审。
方案设计虽然有些简陋,但看到demo演示后,领导们赞不绝口。方案评审一次通过。
2个月后,项目顺利进入转测。TOP1风险项目的名头也被摘掉了。
正当我得意之时,测试发来了一堆问题单。起初我没太在意,不就是bug嘛,改就是了。结果发现有些问题是由于前期考虑的不充分,漏了需要平台适配的功能。如果产品单方面修改,不但工作量巨大,软件架构也会变得很脆弱。
且不说增加工作量,牺牲软件架构会导致后期的维护和扩展难度增大,这点我是无法接受的。可如果按流程来,需要先向平台提需求,再安排开发计划,等我们拿到适配后的版本,估计得两三个月之后,到时候项目也黄了。
我决定“越俎代庖”,把平台的代码找来,一边请教平台的哥们,一边自己修改联调。调通后再申请回合代码。平台Committer在充分评估了代码后,很爽快地同意了回合要求。
就这样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原本两三个月的流程,一个月就搞定了。
我依然是一个“新人”
2020年伊始,我得知平台打算逐步去掉当前框架,转型IT框架,需要产品配合整改。转IT框架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于是我申请加入该项目。
由于以前的框架更为包容,很多的问题、冗余和冲突在这次整改中完全暴露出来,好比建房子每个人都在添砖加瓦,但是整体设计风格迥异,每面墙的厚度不同。切换轻量级框架就要精确计算每块砖的位置,统一设计风格。
我挑了一个最简单的微服务作为首批改造对象。在平台兄弟的支持下,花费一周时间研究梳理组件代码,对现有问题进行风格统一后,问题竟然迎刃而解。产品的第一个微服务很快改造完成。
后期我在改造复杂的微服务时,就没有这么顺利了,有很多还依赖平台组件的适配,导致一些微服务至今还没有改造成功。
不过,好在这种改造可以改一个上一个,不要求产品内的所有微服务一下全部改造完,所以可以一点点优化和调整。
迈出转型IT框架这一步,似乎又回到了我熟悉的赛道。
回想加入华为的三四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华为ICT转型,我也从当初的懵懂,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还将继续以空杯心态迎接下一个未知挑战。
在华为这条大船上,我依然是一个“新人”。唯有扎根技术,才可乘风破浪,迎风远航。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
华为人期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