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中制作下拉菜单不止有数据有效性序列还有其他三种方法(excel的数据有效性怎么制作下拉菜单)
551
2022-05-29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在未来: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及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据此,天津大学积极响应号召,相继发布文件、出台措施,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落实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
“天津大学—华为物联网创新训练营”,即是此大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尝试。
//
育人用人,不止于物联网
//
回想起一个月前举办的项目汇报和颁奖会,王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十分看好与华为的合作,同学们收获满满,校方也重视有加。今后,双方还会在很多方面继续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王超,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谈到天津大学与华为合作开展的“天津大学—华为物联网创新训练营”,热情的王院长滔滔不绝,全盘托出。
故事要从2017年初说起。当时,正值教育部高教司推出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天津大学申请并通过了华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的实践条件建设项目,华为向天大提供了一批云计算、大数据设备及软件。
天大基于此设备环境专门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讲授华为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内容。同时,将这些设备搭建出大数据分析平台,学生们在此平台上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做开发、搞研究。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效果和反响都相当积极。
此举奠定了双方良好合作的基础,日后的进一步携手已是必然。
//
直指物联网
//
随着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这一工作的深入,经过天大和华为双方前期精心的筹划和准备,又一项举措落地——2018年11月,全新的“天津大学—华为物联网创新训练营”正式开课。
这次合作的方向为什么是物联网?王院长的回答简洁而直击要旨——
首先,“目前全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很旺盛”。物联网构建的不仅是万物互联,还将重塑一个全新的智能世界,这是我们当下及未来经济生活中巨大的推动力,“而人才是关键”。
其次,“这也是由天大的新工科背景所决定的”。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其实质即是针对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进行研究与实践,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在这次革新大潮中,天大是先行者,榜样作用突出。
另外,“在物联网领域,华为的技术、方案、市场等都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天大与华为的合作实属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
强调实战
//
“天津大学—华为物联网创新训练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亦是一帆风顺、效果显著。
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面、完整的体系框架。从电类和非电类学生的培养,都需要具备物联网的基础技能。所以,这次训练营吸纳的是来自天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皆是凭兴趣自愿参加。
王院长介绍: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周学生通过MOOC学习的方式,学习华为最新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物联网窄带无线协议NB-IoT、工业物联网网关、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物联网云平台等基础知识;第二周则全是动手实践环节,包括如NB模组端侧开发及数据上报实验、IoT联接管理平台下发命令及设备响应、基于STM32开发板移植与运行LiteOS实验、搭建应用服务器与平台鉴权实验等;第三周,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开发,并完成最终的作品;第四周,学生以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及答辩。
课程中,以Huawei LiteOS为主线,串联华为物联网解决方案,并融入了众多华为IoT项目的实际案例,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战,帮助学生建立贯穿“端—管—云”的内容体系、全面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知识。
就非电类学生,要求学好物联网通识课;而对于电类专业,则配备有更高级的实训和项目开发课程。
只有更加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将知识熟练地贯穿到实践中,才能做到进一步的创新。
//
收获颇丰
//
在这过程中,学生们的反馈称得上是超级踊跃,“在我们的微信群中,华为的技术专家一刻都不得闲,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院长很高兴看到这样活跃的学习气氛。。
在结业汇报时,三人一组的八个小组向来自天大及华为的五位评委老师,展示了基于“华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创新作品及研究报告,评委老师对每组作品都进行了专业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经过评议,最终评选出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优胜奖。另外,全营29名学生全部通过了华为物联网认证HCIA-IoT考试,并获取了证书。
经过为期一个月训练营的学习,同学们在学术水平、科研及实践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
顺应教育变革
//
这次训练营项目的开展,是天大在“新工科建设”上的具体体现,是产教融合的实际落地,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而其背后,还有着更多的思考和意义所在。身为教学管理者的王院长,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考量——
首先,大家都很清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基本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单方面的灌输。而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予积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以前是老师催着学生学,而在这次训练营中,是学生追着老师问”。变革不仅是模式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及意识的转变,更需要相关的诸多实施环节同步跟上,达成系统性更新。
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各自独立,知识不成体系,整体性较差,并且其内容与时下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往往脱节,是一种停留在书本上的、无形的知识。“而如果以项目的形式做引导,则是将课程打开了,从而突破课程的条块分割,推动学生将学到的基础课、专业课,与当前最新的技术发展直接挂钩,不但化无形于有形,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变知识灌输为赋能,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际能力。”
另外,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工程教育的改革,国外很多知名大学也采用类似项目引导的模式,可以说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除了少数从事纯学术研究之外,更多的学生则需要将其学到的知识日后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所以与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紧密结合,才是正途。
教育改革是一个大话题,也未有一定之规,其间的从业者都在积极思考,在探求与实践中前行。
//
双方受益
//
既然是合作,双方受益才能使得合作更有价值、更为持久。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是如此。
“对于华为一直以来的全力支持,我们表示特别的感谢。”
与华为打交道已久,王院长深知华为的人才生态战略。之余他同时还谈到了未来与华为的下一步合作:
作为全球卓越的ICT企业,“华为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他们的市场地位是相符合的。”
同时,“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建设良性ICT人才生态体系,华为一直走在前面。”
学校的目的是“育人”,企业则需要不断“用人”。双方合作可以进行定向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此次“物联网创新训练营”就是很好的范例,达到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在“新工科建设”上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还有更多的专业及领域等待双方一同去开拓”,这样以缩短成才周期,提前选拔,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甚至可以“无缝”切换到企业中。
华为于2018年3月份成立的“华为生态大学”,其主旨“作为华为ICT人才生态的新载体,致力于成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直白地说即是——培养人才。
通过其下属的三个学院(创新数字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合作伙伴学院),面向学生及ICT从业者树立人才标准,为ICT人才终身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通过人才联盟促进人才可持续性流动。
其学员不仅有客户、合作伙伴,还包括各类在校学生。之所以称为“生态大学”,华为当然将每一位视之为生态圈的分子都涵盖在内,甚至惠及所有的“ICT从业者”。
IoT 大数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