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软件三剑客——Excel表格 可视化数据,excel表格制作教程入门,及常用公式
465
2022-05-29
我是一个思维跳跃但是肉体懒惰的人,不喜欢简单的重复。2016年春天,机缘巧合下我有幸看到了吴军的《数学之美》。书中介绍了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和编程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数学+编程所展示的“简单粗暴”的效果,让我深受震撼,心中将“数学+编程”应用到质量工作中的小火苗已经跃跃欲试。
2016年秋,我有幸加入华为,华为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和全面详细的数据好像催化剂和助燃剂,“嘭”的一下,心中的小火苗一下变为了火炬,指引我踏上了新式质量管理之路。
一个“宏”减了一个人的工作量
2018年1月26日,某产品功能测试不开工累计xx pcs,切片发现单板上的晶振内部小晶体焊点有裂纹,经问题攻关小组共同决策,必须紧急隔离产品7000余件,其中理货中即将发运的产品1400件,涉及数百个合同。此时正值春节前发货高峰,而且马上是小周末,浪费1分钟就可能导致货物无法及时装车,海/陆/空运都会延误,对交付产生巨大影响。要从众多物料中从中找出这些不良品,时间紧、任务重,该怎么办?
作为一名PQE(产品质量工程师),我是生产质量问题发生时的“指挥官”,必须hold住全场。我第一时间向MQE(物料质量工程师)、车间、质检和库房领导求助,挤出一支由来研发制造实践的产品经理、车间维修工段长、质检检验员、库房操作员、质量工程师和技术员组成的12人“混编连”,扑向了“战场”——R3-1F高架库。
战斗刚打响,我们已经做好明确的分工:这12个人中,库房两位同事负责用叉车将产品从立库移下来,剩下的人分为两组,每组1人扫描条码、1人监控电脑上的数据,提醒是否为不良品,1人根据指令粘贴良品/不良品标签,2人搬运并区分开良品和不良品。但是30分钟后,我们发现这样行不通。只分两个组效率太低了,预计需要通宵才能搞定;但是分三个组人员又不够,已经没人能支援了,怎么办?继续用“血肉”硬拼吗?
此时我头脑里灵光一闪,为什么要专人区分是否是不良,难道不能让系统自动提醒吗?我想起以前做过一个能够自动播放音乐的“宏”,是否能改造利用下,当扫描到不良时让电脑自动播放声音提醒呢?这样不就省一个人了吗?
经过15分钟修改和测试,我在Excel 2016中实现了“VLOOKUP查找条码+IF语句判定是否不良+宏自动播放告警声音”的功能。于是我们重新划分为4个作战小组:每组1人扫描条码,1人根据提示音粘贴良品和不良品的标签。剩下2人专门区分搬运,2个人继续从立库上将风险品换下来。
经过8个小时鏖战,我们终于在晚上19:40完成了全部库存产品的清理和区分,可以保障正常发货了。
事后大家感叹,没想到“隔离”还可以这样玩,原来预估30多个小时的工作量,8个小时就完成了,真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
胜利后的合影
“Python”菜鸟的初战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用编程解决问题了。
2016年12月,我还是一个刚来3个月的“菜鸟”。当时的主管猛哥问我:“咱们部门的大数据质量预警接口 交给你,有没有信心搞好?”我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可是一级部门重点项目的重要子项目,我能行吗?喜的是数据分析和预警正是我擅长和感兴趣的,而且领导又如此信任我。虽然有点意外,我还是决定接下这个重担。
当时可用的预警只有交验不良预警和测试项预警,而测试项预警只推送给单板测试工艺人员。把测试项预警推送给PQE,就是我第一个任务。
当我信心满满冲上去的时候,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来:这么多编码,怎么配啊?原来,测试项预警需要按编码+工序+团队来配置预警,不同级别对应不同门限,又需要根据编码归属的产品线,分配给不同的团队。复杂的配置逻辑,光是“Ctrl+C”、“Ctrl+V”都要很久,根本无法下手,这可怎么办?
我毫无头绪地回到家,预警配置的难点依然不断在脑袋里闪现。洗澡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多表关联且有固定的配置逻辑,为什么不用编程自动生产一个表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赶紧洗完澡,从沙发下面翻出《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和《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简单过了下内容,发现果然可以这样实现!当晚我兴奋地装好Anaconda,配置好环境,凌晨3:00,终于放心地睡觉了。
从这天起,每晚我都会抽出时间一边翻书一边写代码。一个星期后,第一版300+行的代码终于完成了!手工+代码半自动地实现了9个基表14种逻辑到一张配置基表的转化,成功将测试项预警运转了起来。后来我又不断进行迭代和重构,经过十几个版本的修补,终于形成了现在稳定的420行代码。有了它,就可以实现根据加工量筛选,根据不同产品设置不同门限推送不同团队,并自动与上一期配置表做增量对比的自动配置功能,成功将配置时间从40小时/次降低到了5分钟/次。
大数据质量预警的出色表现,让我们获得了2017年华为质量奖制造质量奖三等奖。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我感到特别骄傲。
截至2018年6月,这段代码已经运行了60多次,使测试项预警覆盖了7940个常用编码,占全年总测试量的99.58%,也实现了泛网络产品功能测试类批量问题100%预警拦截的壮举,成功避免xxxK pcs物料上板造成返工。我也经常被制造IT的兄弟调侃:“最烦你们这种懂代码的业务,需求太多了!”
数学建模实现零缺陷
制造每天大约产生一万条维修数据,如何从茫茫数据中挖到TOP问题并改进呢?2016年底,一个单板报废的案例给了我启示。
华为制造质量数据记录是比较全面的,当时我又痴迷于尝试用数据方法解决质量问题,所以我就想,如果我把“物料编码+缺陷代码”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简单的模型,同时看缺陷数和比例,是否能够就能够判断物料的典型问题呢?
于是,我用Python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每天抓取前加工维修数据。正好这时某物料抬高导致两块单板焊盘撕裂,我把这个数据套进我那简陋的数学模型里,惊讶地发现,2016年此编码抬高问题累计发生了32起,占此编码全部问题的59%。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根据数学模型,可以锁定抬高问题就是这个编码的典型问题。
验证模型有效性的机会来了!经过组织设备、互联、研发工艺和MQE兄弟们的多轮细致分析,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因:贴片机抓取的中心点与封装库设计的中心点存在差异,两个中心点相差了0.3毫米。
中心点差异示意图
对齐了中心点选取标准并调整设备抓取中心点后,这个编码已经连续18个月未发生问题,真正做到了“零缺陷”。同时,此数学模型识别出1420类多个物料都有同类问题,推广至今已有多个编码再未发生贴片抬高问题。
根据业务经验总结出的数学模型一战成名,其准确有效使我信心满满。于是我继续扩大它的应用,尝试在硬件版本Charter阶段就导出典型物料问题,从设计阶段实现典型制造问题的预防。此举在波分某新产品试制中效果显著,产品试制直通率远超目标水平。
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我已经来到华为700多天了。作为一名生产质量问题处理的“主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希望尽可能地用各种手段武装自己,指引我的小组攻克一个又一个质量难题。
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我已经掌握了数据程序化自动分析、文本词频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学建模和质量预警等多种战术手段。数学、编程与质量融合调味成不同的组合,爆发出巨大潜力,使我沉迷其中,无比享受。随着华为制造智能质量控制和大数据质量预警的快速发展,这些手段会成为我们特有的质量武器。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
编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