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笔记-前端编译与优化

网友投稿 455 2022-05-29

1. 概述

所谓”编译“,通俗来讲就是把我们写的代码“翻译“成机器可以读懂的机器码。而编译器就是做这个翻译工作的。

Java 技术中的编译器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前端编译器:把 .java 文件转变为 .class 文件的过程。比如 JDK 的 Javac。

即时编译器:Just In Time Compiler,常称 JIT 编译器,在「运行期」把字节码转变为本地机器码的过程。比如 HotSpot VM 的 C1、C2 编译器,Graal 编译器。

提前编译器:Ahead Of Time Compiler,常称 AOT 编译器,直接把程序编译成与目标机器指令集相关的二进制代码的过程。比如 JDK 的 Jaotc,GNU Compiler for the Java。

其中后面两类都属于后端编译器。

本文主要分析前端编译器 Javac 的相关内容,后文再介绍后端编译器。

2. Javac 编译器

Javac 的编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1 个准备过程和 3 个处理过程:

准备过程:初始化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解析与填充符号表过程

词法、语法分析:将源码中的字符流转变为标记集合,构造抽象语法树

填充符号表:产生符号地址和符号信息

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注解处理过程

分析与字节码生成过程

标注检查:对语法的静态信息进行检查

数据流及控制流分析:对程序的动态运行过程进行检查

解语法糖:将简化代码编写的语法糖还原为原来的样子

字节码生成:将前面各个步骤所生成的信息转化为字节码

2.1 解析与填充符号表

2.1.1 词法、语法分析

词法分析

将源码中的字符流转变为标记(Token)集合的过程。关键字、变量名、运算符等都可作为标记。比如下面一行代码:

int a = b + 2;

在字符流中,关键字 int 由三个字符组成,但它是一个独立的标记,不可再分。

该过程有点类似“分词”的过程。虽然这些代码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但编译器要逐个分析过之后才能知道。

语法分析

根据上面的标记序列构造抽象语法树的过程。

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AST)是一种用来描述程序代码语法结构的树形表示方法,每个节点都代表程序代码中的一个语法结构(Syntax Construct),比如包、类型、修饰符等。

通俗来讲,词法分析就是对源码文件做分词,语法分析就是检查源码文件是否符合 Java 语法。

2.1.2 填充符号表

符号表(Symbol Table)是一种数据结构,它由一组符号地址和符号信息组成(类似“键-值”对的形式)。

符号由抽象类 com.sun.tools.javac.code.Symbol 表示,Symbol 类有多种扩展类型的符号,比如 ClassSymbol 表示类、MethodSymbol 表示方法等。

符号表记录的信息在编译的不同阶段都要用到,如:

用于语义检查和产生中间代码;

在目标代码生成阶段,符号表是对符号名进行地址分配的依据。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上一步生成的抽象语法树列表完成符号填充,返回填充了类中所有符号的抽象语法树列表。

2.2 注解处理器

JDK 5 提供了注解(Annotations)支持,JDK 6 提供了“插入式注解处理器”,可以在「编译期」对代码中的特定注解进行处理,从而影响前端编译器的工作过程。

比如效率工具 Lombok 就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处理的。示例代码:

import lombok.Getter; @Getter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eger age; }

该代码编译后: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eger age; public Person() {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this.name; } public Integer getAge() { return this.age; } }

其中两个 getter 方法就是 @Getter 注解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效果(具体实现原理网上可以找到相关内容)。

2.3 语义分析与字节码生成

抽象语法树能表示一个结构正确的源程序,却无法保证语义是否符合逻辑。

而语义分析就对语法正确的源程序结合上下文进行相关性质的检查(类型检查、控制流检查等)。比如:

int a = 1; boolean b = false; // 这样赋值显然是错误的 // 但在语法上是没问题的,这个错误是在语义分析时检查的 int c = a + b;

Javac 在编译过程中,语义分析过程可分为标注检查和数据及控制流分析两个步骤。

2.3.1 标注检查

检查内容:变量使用前是否已被声明、变量与赋值之间的数据类型是否匹配等。

常量折叠

该过程中,还会进行一个常量折叠(Constant Folding)的代码优化。

比如,我们在代码中定义如下:

int a = 1 + 2;

在抽象语法树上仍能看到字面量 "1"、"2" 和操作符 "+",但经过常量折叠优化后,在语法树上将会被标注为 "3"。

2.3.2 数据及控制流分析

主要检查内容:

局部变量使用前是否赋值

方法的每条路径是否有返回值

受检查异常是否被正确处理等

2.3.3 解语法糖

语法糖(Syntactic Sugar):也称糖衣语法,指的是在计算机语言中添加某种语法,该语法对语言的编译结果和功能并没有实际影响,却能更方便程序猿使用该语言。

PS: 就是让我们写代码更舒服的语法,像吃了糖一样甜。

Java 中常见的语法糖有泛型、变长参数、自动装箱拆箱等。

JVM 其实并不支持这些语法,它们在编译阶段要被还原成原始的基础语法结构。该过程就称为解语法糖(打回原形)。

2.3.4 字节码生成

Javac 编译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把前面各个步骤生成的信息转换为字节码指令写入磁盘中。

此外,编译器还进行了少量的代码添加和转换工作。比如实例构造器

() 和类构造器

() 方法就是在这个阶段被添加到语法树的。

还有一些代码替换工作,例如将字符串的 "+" 操作替换为 StringBuilder(JDK 5 及以后)或 StringBuffer(JDK 5 之前) 的 append() 操作。

3. Java 语法糖

3.1 泛型

泛型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不陌生,Java 是从 5.0 开始支持泛型的。

由于历史原因,Java 使用的是“类型擦除式泛型(Type Erasure Generics)”,也就是泛型只会在源码中存在,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中,全部泛型会被替换为原先的裸类型(Raw Type)。

因此,在运行期间 List

和 List

其实是同一个类型。例如: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

l1 = new ArrayList<>(); l1.add(1); List

l2 = new ArrayList<>(); l2.add("2"); } }

经编译器擦除类型后: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GenericTes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var0) { // 原先的泛型都没了 ArrayList var1 = new ArrayList(); var1.add(1); ArrayList var2 = new ArrayList(); var2.add("2"); } }

类型擦除是有缺点的,比如:

由于类型擦除,会将泛型的类型转为 Object,但是 int、long 等原始数据类型无法与 Object 互转,这就导致了泛型不能支持原始数据类型。进而引起了使用包装类(Integer、Long 等)带来的拆箱、装箱问题。

运行期无法获取泛型信息。

3.2 自动装箱、拆箱与遍历

遍历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

list = Arrays.asList("hello", "world"); for (String s : list) { System.out.println(s); } } }

反编译版本 1: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GenericTes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

list = Arrays.asList("hello", "world"); // 使用了迭代器 Iterator 遍历 Iterator var2 = list.iterator(); while(var2.hasNext()) { String s = (String)var2.next(); System.out.println(s); } } }

反编译版本 2: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数组 List

list = Arrays.asList(new String[] { "hello", "world" }); for (String s : list) System.out.println(s); } }

不同的反编译器得出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这里找了两个版本对比分析。

从上面两个版本的反编译结果可以看出:Arrays.asList() 方法其实创建了一个数组,而增强 for 循环实际调用了迭代器 Iterator。

自动拆装箱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1; Integer b = 2; Integer c = 3; Integer d = 3; Integer e = 321; Integer f = 321; Long g = 3L; System.out.println(c == d); System.out.println(e == f); System.out.println(c == (a + b)); System.out.println(c.equals(a + b)); System.out.println(g == (a + b)); System.out.println(g.equals(a + b)); } }

类似代码估计大家都见过,毕竟有些面试题就喜欢这么搞,这些语句的输出结果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反编译后的代码:

JVM笔记-前端编译与优化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Integer.valueOf(1); Integer b = Integer.valueOf(2); Integer c = Integer.valueOf(3); Integer d = Integer.valueOf(3); Integer e = Integer.valueOf(321); Integer f = Integer.valueOf(321); Long g = Long.valueOf(3L); System.out.println((c == d)); // t System.out.println((e == f)); // f System.out.println((c.intValue() == a.intValue() + b.intValue())); // t System.out.println(c.equals(Integer.valueOf(a.intValue() + b.intValue()))); // t System.out.println((g.longValue() == (a.intValue() + b.intValue()))); // t System.out.println(g.equals(Integer.valueOf(a.intValue() + b.intValue()))); // f } }

可以看到,编译器对上述代码做了自动拆装箱的操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包装类的 "==" 运算不遇到算术运算时,不会自动拆箱。

equals() 方法不会处理数据转型。

此外,还有个值得玩味的地方:为何 c==d 是 true、而 e==f 是 false 呢?似乎也是个考点。

这就要查看 Integer 类的 valueOf() 方法的源码了: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try {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nfe) { // If the property cannot be parsed into an int, ignore it. }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range [-128, 127] must be interned (JLS7 5.1.7)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可以看到 Integer 内部使用了缓存 IntegerCache:其最小值为 -128,最大值默认是 127。因此,[-128, 127] 范围内的数字都会直接从缓存获取。

而且,该缓存的最大值是可以修改的,可以使用如下 VM 参数将其修改为 500:

-XX:AutoBoxCacheMax=500

增加该参数后,上述 e==f 也是 true 了。

Java IDE web前端 JV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说个牛逼的事儿,3000行代码重构成15行!
下一篇:华为云2020 AI实战营 第六章 视频分析 打卡指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