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产品主要有那几类?工作流软件哪个好?
天天在听人提工作流产品,但事实上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工作流产品可以细分为几类的,我觉的概况起来分两类就足够了,第一类是基础的工作流系统服务,第二类是工作流技术应用服务。
首先说说第一类:基础的工作流系统服务,它主要是提供工作流引擎、设计器(如表单设计器等等)、相关接口(如手机端口、SAP适配器、短信接口等等)以及工作流开发所需的其他基础功能等等。项目或者应用系统的开发商可以基于此类系统开发具有工作流管理功能的应用软件。比较典型的产品有InfoPath+SharePoint、WAS的intelliFlow、myApps、ActionWorkflow等等。
第二类是工作流技术应用服务,这类主要是指软件本身内置较完整的工作流功能,如企业利用工作流对流程绩效分析和管理,流程改进等企业绩效管理(BPM)全生命周期支持等,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应用的应用级软件系统,这种系统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流程化应用。当然,此类系统有需要的话,可以按照应用需要,集成其他系统功能。这类的典型产品有东兰、伙伴云、炎黄盈动、myApps、普元、神州数码等等。
说起来,国外对于工作流的重视目前还是远超过国内,主要是国外企业跟国内企业的理念不同,国外比较重视规范化、制度化,而国内的企业比较随意、不规范现象比较常见,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企业比较依靠人力操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关于这些研究,我下次专门写一个专题,这里就不累述了。
最近重点研究了国内5款比较知名的工作流软件产品,下面做一个简单的评估介绍,供大家参考。
伙伴云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日,信息科技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仿佛一切传统的业务都在发生着变革。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趋势,各领域都在尝试推进自身的信息化深度建设,而OA自动化办公(Office Automation)的概念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OA的选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要考量其技术、产品力、服务这三大要素外,更要考量的是该OA系统是否具备智能化的工作流引擎。毫不夸张的说,工作流是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核心,可有效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改善企业资源利用、增加企业内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就像经纬纵横的路桥,构成一张高效办公网络,将企业内每个部门、每位成员都连接起来。
工作流引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看看其受各大企业管理者的追捧程度就可见一斑。在软件市场上,各软件商也在争相宣传自家的工作流应用,几乎都称自己的产品是最优秀的。但是追根究底谁才是工作流管理专家?谁才是OA工作流引擎的业界NO.1?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
OA系统工作流引擎发展经历
早在60年代,便开始有人提出工作流的构思,但在70年代才真正有人开始尝试利用工作流。由于当时以传统办公为主,且信息技术也有所限制,所以一直到70年代末,工作流也没能成型。
直至80年代,第一批成功的工作流才真正出现。好消息是在90年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得益于互联网,信息产业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年代,工作流的发展速度由原来的“马车”变成“火箭”。
众多公司应声而起,开发出各种版本的工作流系统。当然,那时的工作流主要针对传统企业,帮助传统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以单企定制化为主,较为单一,称之为OA工作流Gen.1时期。
00年以后,互联网产业进入全新纪元,OA工作流以全新的面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新世纪,节能环保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完全无纸化的OA工作流,被更多人所接受,这便是OA工作流Gen.2时代。
K2
4星
老牌王牌工作流厂商,5年前很火,客户很多,市场占有率领先,产品要实施的部分比较多。近几年中国工作流软件产品,无论是质量和品牌更新迭代速度都很快,很多外国产品都跟不上这个节奏,市场活跃度越来越低。
H3
4.5星
最近几年市场上最火的工作流厂商,进军低代码市场,融资4个亿,其工作流软件产品有H3 BPM和云枢,目前主推云枢,H3 BPM已逐渐淡出市场。
云枢产品以易用性为主,快速导入和美观性都很不错,表单设计器是低代码风格,控件丰富、新颖好用,流程引擎还是行政流引擎,而非BPMN2,引擎和表单架构开放性不足,灵活性功能实现略显麻烦,集成功能(ESB)一般。
FlowPortal
4.5星
老牌工作流厂商之一,08年成立,目前人员200+。
表单是低代码设计器,美观方便,表单既可以自动存储又可以指定表存储,还可以源代码级编辑,很不错。流程引擎是BPMN2的,可以做业务流,同时又增加了行政流功能。集成引擎ESB很专业,配置很方便。
不足是:内置业务应用比较少,系统为.net core架构。
泛微
3.5星
成立于2001年,专注协同管理软件领域20年,于2017年在主板上市。
以OA为主,需要工作流软件的还是选择专业的工作流平台为好。
最后,每个好用的软件都有一定自身优势,如果贵公司想评估一款工作流软件是否合适,小编建议多多试用,您可以挑选企业内部一两个典型流程让厂商去制作,通过这个过程切身的感受到工作流系统的易用性、完成时效、实现方法,更为重要是能对实现这些流程所需的投入及系统未来所需投入有大致的掌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