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吉思汗马掌

网友投稿 639 2022-05-30

马如果没有钉马掌,马蹄就是软的,容易磨损,马也跑不快。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终端服务体系要做“成吉思汗的马掌”。如今,华为在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第一,全球份额进入前三,铁骑已然开始纵情驰骋,回忆往昔锻造马掌的过程,许多磨砺和挑战依然历历在目。

一次尴尬的巡店

时间回到五年前,我刚入职安徽代表处,满怀期待地开始了第一次巡店。华为手机刚开始探索2C转型,服务阵地都位于运营商指定的多品牌综合门店内,还没有自己的专营门店。巡店前我没提前跟门店方面打招呼,想趁着脸生来一次“暗访”。那时华为手机还不算一线品牌,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估计门店建设得不会太好。

可残酷的现实还是给我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我循着地址找到一家3C数码卖场,在三层一众维修中心里,认不出哪个是华为的维修点,居然“迷路了”。“我一个服务经理都找不到华为手机维修点,普通消费者怎么找得到呢?”。我硬着头皮一家家问,终于找到了,却又遇到尴尬一幕,一名消费者正在跟店员吵架:“你们还能不能修好,快一个月了,存那么多话费送个手机,现在一个月都用不上,扣掉的话费你们赔不赔!”眼看客户就要爆发,我赶紧上前安抚,原以为是华为的物料供应不及时导致维修超时,谁料真正的原因竟是店里维修多种品牌,客户的华为故障机无专人维修,被维修店遗忘在角落。

这次尴尬的巡店让我印象极深,这也是当时中国区服务门店窘况的缩影。当时恰逢华为高端机上市,一个面向消费者的品牌,连最基础的服务专营店都没有,消费者维修渠道不畅通,何谈服务创品牌?该如何缩小服务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巨大差距,成为我们服务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

启动服务专营店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安徽十六个地市有近30家服务供应商,全是指定的综合门店,全省每月维修量却不足5000单,这种情况下,让供应商服务门店只承接华为服务业务盈利困难,更别说单独建设专营店了。

汇聚,必须汇聚!把有限的业务汇聚到有限的供应商身上,通过汇聚形成规模,通过规模提升效益。我们开始逐一拜访省市各家运营商,提出缩减多品牌综合门店,建设服务专营店的想法,运营商伙伴起初比较抵触,甚至威胁中断销售采购合同,但当我们一次次地把消费者不满意、投诉数据汇报后,运营商伙伴终于认同了我们的策略,通过良好的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提升用户对品牌的认可,成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接下来,我们寻找愿意与华为合建服务专营店的供应商。当时供应商均为多品牌综合门店,没有建设专营店经验,对单品牌服务心存疑虑,而且当时华为品牌影响力尚在起步阶段, “能赚到钱么?”供应商心理都在打鼓。

必须打消顾虑。一方面我们跟合作伙伴逐个沟通,让大家明白,好的店面环境能提升满意度,好的形象能让消费者更加信赖,更放心到这里来修手机,大大提升店面的保外成交量。而且华为销售的大势一年比一年好,未来业务量一定会对经营有所支撑。另一方面我们也拿出“真金白银”,地区部出台了针对服务专营店的差异化劳务费政策,解决供应商后顾之忧,让大家看到华为建设服务专营店的决心。

终于,2014年初,安徽第一家服务专营店在合肥开业,当年实现盈利。其他各个区域服务专营店也如雨后春笋,竞相开业。2016年实现了安徽全部地市覆盖。

如今,华为服务专营店大气的门头、多形式的门店指引,让消费者更快更便利到达门店。规范的SI形象,让消费者无论走进哪家门店,都能感受到华为统一的服务标准,“一杯水,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依托这些门店,更多服务内容也得以实现。

服务专营店

想消费者之所想

服务专营店初见规模,物料也能及时供应,一般的故障维修基本不成问题。可客户满意度仍停滞不前,我们调研发现,部分客户不是因为手机没修好感到不满意,而是在店里等待维修的时间太长,情绪焦急。建设了服务专营店 我们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我们开始关注更重要的——维修效率,它是提升消费者满意的根本。

我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

“有的复杂故障必须要较长时间测试,这是没办法的。”

“用户全部注意力都在等待上,肯定觉得时间难熬。”

“对,说白了要让用户随时知道进度,也有其他事情可做,才不会越等越着急。”

于是,我们在店里设置维修进度展示屏,消费者可以实时关注手机维修进度,将维修间墙壁改成透明玻璃,消费者可以随时观看维修情况。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免费Wi-Fi、电视、阅读刊物等,以此充实消费者的等候时间,消费者就不会老惦记着“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减缓等待的焦急。甚至我们还开创行业先河,推出手机免费寄回服务,让消费者不用在店里等待,手机修好了我们免费寄给消费者。

技术顾问维修

虽然服务阵地越来越多,维修效率越来越高,但依然有不便到店或者路途较远的消费者,想修手机可以怎么办呢?我们的想法是,虽然我们无法把店面建到每个消费者身边,但可以把服务“送”过去,于是我们推出寄修服务,消费者把故障机寄到门店,维修人员检查、处理好后再寄回。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手机检测有没有故障、消费者选择修还是不修,往返快递费都由华为承担。在当时保内保外往返物流免费的寄修服务,是业界绝无仅有的。

寄修服务

除了维修这项基础服务,我们还有各种服务去贴近消费者、给消费者提供便利。比如每月第一个周末的服务体验日,例行为用户免除维修人工费、提供免费贴膜,体现了华为品牌的温度,受到大量用户的认可,很多用户专程慕名而来。

服务体验日活动

这里我还想说一个自己身边的温暖故事。

有次我巡店遇到一位70多岁阿姨,用拖车拖着电脑主机箱,我惊讶地上前询问,原来阿姨不会用电脑给手机备份和导出数据,只好把机箱拖来求助,我们赶紧帮忙处理好,并写下每一个步骤,方便阿姨日后操作,正好那天下午,门店的消费者讲堂在讲关于备份的知识,于是请阿姨参加。

两个月后我再次来到这家店,碰巧又遇到阿姨进店。

“于阿姨好,您又有什么不会操作的了吗,我来帮您弄。”

“没有,没有,小伙子,我是来你们店里听课的。”

聊起才知,于阿姨的子女常年在外,她就隔三岔五往门店跑,成了消费者讲堂的常客。在店里既能学到知识,还能和年轻人交流,就像和自家孩子说话一样。其实,推出消费者讲堂的初衷,就是在普及手机知识同时,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像于阿姨这样的粉丝还真不少,很多消费者跟门店员工都特别熟悉。

做成吉思汗的马掌

两个多月的学习,于阿姨记了厚厚一本“华为宝典”,还经常拿出来给朋友们“晒”。现在,拍视频、拼接照片、制作相册、发朋友圈、关注公众号等等,阿姨俨然成了手机达人。

于阿姨说:“我买华为手机遇到你们,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这句话是给我们的最大褒奖,华为人常年在外打拼,有时疏于对家人照顾,但我们可以给许多像于阿姨这样的老人带来温暖,也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消费者大讲堂

24小时都能找到我们

门店服务体验在突飞猛进提升的同时,热线也历经脱胎换骨的变化。

早在2012年刚进公司时,就听到有人抱怨,“华为热线太难拨通了,别说咨询什么事,就是想投诉都打不通。”

我知道热线团队的难处,中国区总共不足50人,还处于无知识库,无系统,无工位的“三无”状态。

无知识库,一条条知识分散在零散文件中,热线员工找起来十分不便利,新员工更是常常手忙脚乱。

无问题管理系统,所有问题仅能用excel表记录效率低,耽误消费者时间。记得有位消费者在同一天内,打来多个电话询问手机操作方法,由于我们没有问题跟踪单,客服每次接电话都要先询问一遍信息和产品型号,消费者把同样的话要说好几遍,体验很差。

无固定工位,随着业务上升,团队人数增加,座席严重不够。当时的技术是座席线直接接入电脑板卡,没有足够固定座席就没有足够电脑板卡,消费者打电话来常常遇到占线。

可这些内部的困难,并不能成为进步的阻碍。做服务工作只有一条目标,让客户满意。2012年华为手机2C转型逐渐深入,销量井喷,热线电话进线量增长六倍,从每天500多个涨到每天3000多个。

这时大家也意识到,热线不仅是消费者的求助窗口,更是华为倾听消费者声音的重要渠道。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对零售的建议、对服务的需求,都可以从热线获得。我们达成共识,线上线下两对马掌都牢固了,马才能跑得稳健。

没有知识库和问题管理系统,学着去建,我们从运营商交付团队那里借鉴了IT系统,学习里面的各个节点字段、问题类型、升级方式,怎么将线上的问题转到线下,怎么快速有效的管理消费者的问题,怎么进行内部团队成员管理和权限管理等,最终管理小组梳理出属于自己的业务说明文档,向公司申请团队开发了自己的IT系统。

人手不够,就引入供应商。这个工作从2013年开始,痛并快乐着,快乐是接入压力一时得到缓解,痛苦在于供应商做业务依据KPI,对于KPI以外的需求关注较少。热线管理团队每天都驻扎在供应商办公室,一点一点沟通,让供应商认同华为文化、熟知华为流程、认可华为管理方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肩拉手扛的完成了各项初期的业务建设。

这期间,我们不断丰富线上服务的内容,从单纯的接电话,到微信、微博、APP互动,从只回答问题,到替用户预约、寄修,甚至直接“动手”,利用远程服务帮消费者解决问题。

北京的宋先生是华为忠实用户,最近又新买一台手机,可他不知道如何将旧手机里的信息导入新手机。于是给热线打电话,沟通了很久,仍旧找不到云服务的数据迁移在哪里。我们的一线坐席向他推荐远程服务,获得宋先生授权后,坐席进入远程操作界面,发现用户的云服务界面和普通用户的不一样,他非常专业地判断,是云服务软件的版本问题,得到用户同意之后,远程进行版本回退,一分钟不到,电话那端宋先生说,找到操作界面了。远程,真的不远。

时至今日,线上已经建成了包括电话、电商、互联网坐席在内的近3000人队伍,每年承载5000余万业务量。实现了24小时热线服务,不论白天黑夜,消费者想找我们时都能找到,热线已成为华为服务品牌的坚实组成部分。

热线坐席

转眼间,投入终端服务已有六年。我们从没有一家专营店,到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从几十人的热线团队,壮大到近三千人的队伍;从不知道服务如何管起,到建立运营,培训等一整套能力支撑体系,满意度跃升全国第一,远超友商。

服务永无止境,距离消费者的要求仍有差距,未来依然面临挑战。但润物细无声,我相信我们的产品和团队,能尽心尽力将马掌钉牢,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

华为人期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助教日志_[沈航软件工程]_期末总结
下一篇:Java基础 第五节 第七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