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跟我算的数不一样(表格求和跟自己算的不一样)
706
2022-05-30
清明节,很少有人会去特地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给过世的人修墓,然后每年固定的时间去扫墓?当农耕文化的色彩褪去,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承载的更多是对亲人的悼念和思念,希望他们永远活在生者心中。
今年中国的清明节,恰好和西方复活节是同一天,小编脑洞大开:“如果可以用医疗手段永久地留住所爱之人,该有多好!”可这往往是一个伪命题,人的一生必然要面对死亡。
但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可以用AI技术留住逝去的亲人,“复活”他们。
失独母亲、高龄作家,他们都选择了AI“复活”
失独妈妈李杨对女儿的离世久久不能释怀,她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女儿一直陪伴在身边。于是李杨将女儿过往的音频合成为AI语音助手,这个虚拟的AI还原了女儿的声音和思维方式, 李杨每天早上醒来可以和她打个招呼,想念她的时候就和“AI女儿”一起聊聊家长里短。
白俄罗斯女孩尤金妮亚的男朋友在一场车祸中意外去世,她重读了两人认识7年以来的所有短信,并利用这些聊天数据,创造了自己的AI男友。
James Vlahos曾经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三个月,用摄像机录下父子之间的各种谈话,最终记录了91970个单词,并通过AI训练了对话机器人:Dadbot。每当怀念父亲的时候,他总会找Dadbot聊天,Dadbot与父亲相似的语音语调、说话习惯,慰藉了他的痛苦。
这是一种 AI “复活”亲人的方式:先是进行大量的个人数据收集, 标注出他们的发音习惯、说话方式、用词习惯等。其次是数据训练, 将收集到的日常个人数据“投喂”给AI,通过不断调整数据模型来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让逝去的人化身为“数字人”,留住他们的声音,好像还能一起谈天说地。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保留整个世代的思想,故事和记忆,并创建一个人类记忆库,您可以在其中向过去的人们询问他们的个人或集体经验和思想。Eternime数字化永生的概念,竟然两天内就吸引了3000多志愿者的加入。
在讨论生死这个严肃的话题时,我们既讳莫如深,又暗藏着一股情绪,希望真的有方式可以实现。所以,层出不穷的AI“复活”、数字化永生项目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技术已悄悄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AI“复活”,会越来越完美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爱人离世,你会把 TA 的记忆交给 AI 吗?”与其说把爱人的记忆交给AI,不如说你愿意让爱人通过AI得以“永生”,让他永远陪在你身边吗?会也好,不会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技术的迭代,会让AI “复活”亲人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做得更加完美。
前互联网时代,掌握大量的数字信息难以实现。但是在充斥着大数据的互联网世界,一个人的数字化信息获取变得很容易,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文字语音聊天、你发布在各个平台的自拍、视频,都可能成为数字化永生的基础。其中,清晰的录音是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TTS)必须的的素材,大量的结构化文本信息是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最佳数据建模原料。
与此同时,拟人化的语言合成技术,正在让AI拥有情绪化(悲伤、喜悦、恐惧等)的语言风格。对话机器人技术使得这种拟人化交互成为可能,更多关于对话机器人的最新进展,也可以阅读这篇文章《图灵测试70载,回顾对话机器人的经典实践和最新进展 | 以华为云对话机器人为例》
当然,理想化的数字永生,还需要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建模、语音合成等技术来还原出真实的人类,并借助VR/AR完成数字化的呈现和交互。比如国外有一家创业公司正在研发的4D面部捕捉解决方案,结合DI4D PRO,通过头戴高清摄像头和新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大规模提供高保真的实时面部动画。
在算力、数据等资源充沛的当下,伴随着这波技术浪潮,你很难想象AI“复活”亲人最终会走向哪里。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创造出这样一个“AI亲人”:
TA知道你们之间发生的一切,拥有与你所爱之人一样的性格,一样的声音。TA懂你的情绪,在你悲伤时会给你一个熟悉的拥抱,永远陪伴在你身边。可是他不用吃饭,不用睡觉,披着一套冷冰冰的机器外壳……
不能承受的技术“复活”之重
技术的乌托邦是美好的,它可以将我们珍贵而独特的记忆保留下来,就像Eternime的理念,建立一个人类文明的记忆库;它可以慰藉我们因失去亲人而产生的痛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它。有人提出疑问:是“人类通过AI得以永生”,还是“AI这个新物种拥有了人类的记忆?”“复制一个人之后,是一个人的两份还是两个人? ”
有人担心,如果遭到数字勒索怎么办,黑客表示你不给钱,我就删除你父亲的数据,让他再“死”一次。还有人害怕,如果有一天我承担不起订阅AI机器人的费用而再次失去爱人,那太残酷了。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疑惑和担忧,都是对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道德争议的思考,如果我们跨越了技术的奇点,到底该如何面对用AI “复活”的亲人呢?
许多科幻作品都在昭示一个道理:技术是“锦上添花”的工具,人类不可能依赖它获得真正的情感解脱。我们需要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对于生命的价值,可能才是终极的“心药”。
有一种方法是学会与自己和解,明白亲人离开对自己的意义,台湾艺人曾宝仪曾袒露过心声:“我爷爷的离开,对我是一份巨大的人生礼物,它帮助我停下来,花时间仔细检视自己的生命,好好梳理我的人生,过程中当然难过悲伤,但当我终于明白这一切以后,我才知道这份礼物的珍贵。”
知乎答主“彦宇”曾提到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做 “完形疗法”, 可以理解为完形填空里的完形。所爱之人离世,对于我们来说,就相当于是人生开了个空缺,原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个人,就此消失了。我们活着的人,必然会悲伤难过。如何填补内心的空缺?以事实为基础,延续与重构故事,重新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
例如将他的善良传递下去、将他的学识记录下来,教授给更多人……你们之间一直保持着链接,甚至链接着这个世界。
技术是伟大的,能够直面死亡这件事也是伟大的,生的意义正是通过死来体现。在清明节和复活节这两个特殊节日交汇的日子里,去认真审慎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技术的发展。
就让我们技术归技术,感情归感情,伦理归伦理。能够把人类各自独特的灵魂保留下来,这个世界还不曾忘记我,或许这是科技赋予的人类文明更温柔的记录方式。
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想到了什么呢?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对于“虚拟永生”的形式是否有自己的考量?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观点的交流碰撞,期待观点启迪观点。小编抽取三位精彩留言者,送出AI科幻著作《生命3.0》。
本文部分案例引自
1、一个失独妈妈决定把女儿做成AI
https://mp.weixin.qq.com/s/gY_KetYopg-FZZ8BXaUwvA
2、如果能用AI “复活”逝去的亲人 你愿意吗?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5/doc-ikftpnny1505602.shtml
AI 机器人 深度学习 语音合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