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支付技术与应用研究(ccb开放论文,发表于科学与财富期刊)

网友投稿 701 2022-05-30

无感支付技术与应用研究

摘 要:支付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支付模式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无感支付技术应运而生。实现用户无感知的支付,识别技术是基础和核心。但目前的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本身和安全性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目前推出的车牌识别支付、人脸支付、声纹支付受到大众接受和欢迎,但目前仍未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的统一,监管政策的完善,无感支付未来实现“生态”应用值得期待。

关键词:无感支付;识别技术;应用

1 无感支付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无感支付没有权威、标准的概念界定。本文认为,无感支付是 用某种独一无二的特征标的物绑定银行账户或支付工具,通过一系列技 术加以识别该特征标的物,从而完成支付。理论上,只要能够体现出独一 无二的特征,实现不可替代、不可抵赖的身份认证,万物皆可成为标的物。 无感支付体现三个特征:一是支付身份认证方法不再是 ID 卡、密码 等传统方式。二是支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出现,没有专门的支付动作,即支付过程无感知。三是支付速度高速化,目前普遍认为不超过 2 秒。

2 无感支付的技术基础

无感支付技术是以识别技术为基础。目前识别技术主要可划分为三类,即光学识别、声学识别、各类波的识别。

2.1 光学识别

物体识别。是利用影像设备代-视觉器官获得外部标的物的信 息,再利用识别算法、比对库等对采集的标的物信息进行运算、分析,最终完成标的物的识别。物体识别的原理是影像设备代-视觉器官。虹膜识别。是利用人体虹膜结构唯一性的特点而完成身份识别。需要 构建虹膜信息库,利用虹膜识别算法获得特征点后,在虹膜信息库中进行特征匹配,根据信息库中虹膜与身份信息的绑定情况准确识别出身份。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非接触性、并发性的特点。需要构建人脸信息库,摄像头采集人脸图像信息后定位出特征,在人脸信息库中进行搜索匹配,根据匹配结果中所绑定的身份信息完成身份识别。掌纹识别。是利用手指末端到手腕部分的特征如主线、纹理、脊末梢、分叉点等进行的身份识别。实现原理与虹膜识别技术类似,是一种非侵犯性的识别方法,用户比较容易接受,对采集设备要求不高。掌静脉识别。提取手掌内的静脉血管甚至肉眼看不清的毛细血管分布图像,与掌纹识别相比,能够克服因手指油污或者脱皮而无法识别的情况,掌静脉血管特征难以伪造,具有安全性高、误识率低的优势。

2.2 声学识别

声波识别。是利用发声体振动空气的振动频率、周期、振幅获得声波 的特征量,由于不同声波的特征量具有差异,使得可根据声波的振动参数 进行识别。目前,声波识别已成功应用于支付领域,即声波支付。声纹识别。属于生物识别技术。需要采集语音信息构建声纹特征库,在特征库中绑定声纹特征信息与个体的身份信息, 再按照语音信息采集、语音信息处理、声纹特征提取、声纹建模、声纹特征匹配、判别决策六个步骤进行声纹识别。

2.3 各类波的识别

RFID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属于一种非接触式的 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 1- 100GHZ的短程通信技术。

eNFC 识别。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感应通信)是一种由RFID技术与互连互通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短距离、非接触式无线通信技术。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是一种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用于识别移动用户的标志。由MCC 国家代码,MNC移动网号码,MSIN移动用户识别码构成。

脑波识别。人脑中许多神经细胞均处于活跃状态,并在生物电波动的情况下产生电器性震动。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能利用脑波信号进行简单的意念控制,当前能被识别的脑波信号类别较少,脑波识别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3 无感支付的应用现状

3.1 国内外无感支付应用情况

从国际看,芬兰 uniqu 公司在 2013 年便向用户推出了全球首个“人脸支付系统”,能够在 5 秒内完成支付交易过程。2014 年 1 月美国支付公司 Pulse Wallet 便应用日本 Fujitsu 所提供的无卡 POS 终端机进行无感支付,该无卡 POS终端机应用了掌纹识别技术,通过掌纹所绑定的用户银行卡信息实现支付。从国内看,2014 年 2 月,就有机构提出了“空付”系统的构想,该系统在理论上能够将任意具有独特特征的物体作为空付系统的授权对象。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头部支付机构均实现了指纹支付,部分能够支持车牌识别支付、人脸支付、声纹支付。同时,商业银行也尝试在ATM机安装掌纹识别模块,通过掌纹识别进行无卡存取款业务。

国内外机构均在积极探索与应用无感支付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增强了用户支付体验。

3.2 现阶段无感支付应用的局限性

技术局限性。一是识别的准确率。需要一个智能多维度识别标的物身份的技术来支撑。二是识别的距离局限。目前生物识别技术需要在相对近距离的范围内完成。三是需要采集端与后台服务器进行大量的信息交互, 必须有可靠的网络保障,5G的应用将突破此局限。 安全局限性。一是如果储存着大量身份识别信息的数据库被攻破,不但更换用户信息的成本较高,还会导致用户身份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二是虽然生物特征具有不可再生的天然安全优势,但是特征信息被扫描数字化后,存在被复制被再造利用的可能。三是相比识别技术的日渐成熟,标准化工作的推进速度相对落后,国内外发布的标准规范不统一。政策局限性。对于有识别技术特别是生物识别技术参与的无感支付,相关的监管法规还亟待完善。无感技术接入到支付系统,需要符合满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的相关管理规定。

4 无感支付未来应用展望

4.1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奠定技术基础

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识别技术将不断迭代升级趋于完善,为无感支付的应用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未来无感支付技术的迭代升级将主要朝提高安全性、效率性、准确性发展。多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识别准确率已不能满足安全需要,多种技术融合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识别身份认证环节

的主流手段。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一条产业链要高效运行,统一标准永远是第一步,有了标准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整个行业才能互联互通。

4.2 监管部门对新技术的开放包容奠定政策基础

中国政府对新技术的开放包容成就了目前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以金融机构为主导,自身技术力量较强,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公信度较高,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客户群庞大,推广成本低;网点分布广,生物信息收集方便,是目前较优的发展模式。

4.3 无感支付的“生态”应用展望

无感支付应用要形成规模,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实现。在“生 态系统”下,支付仅仅是开始而非结束。以支付为前端入口,通过支付给生态带来更多的基础用户和数据。通过支付的连接作用,促进整个系统更高效、精确的服务用户。要建成无感支付“生态系统”,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能够支持无感支付的应用场景一定不是单点而是需要织网形成规模,才能打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二是一定要让更多的参与方都积极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各方发挥各自作用、获得各自利益,共建共享系统,共生共荣发展。三是金融机构可以在“生态系统”中起到有效连接各方的中心作用,助力 B 端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与 G 端政府深度互联合作,针对社会民

生痛点,贡献解决方案,从而让 C 端用户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美好。

结束语:

随着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不断破除目前无感支付在 实际应用上的壁垒,在人脸支付、声纹支付、eNFC 支付等已经实现一定推广的基础上,未来有望在商业、医疗、出行、社区等领域形成“生态”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文郁.浅析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J]时代金融 2018(717):86.

无感支付技术与应用研究(ccb开放论文,发表于科学与财富期刊)

[2]郎为民,褚开锋,吴培仁,张汉.射频识别的发展历史[J]技术交流 2019(01):01.

[3]宋丹,黄旭.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在金融支付安全领域的应用[J]生物特征与安全专题 2015(12):30.

AI AI开发平台ModelArts 金融专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华为防火墙配置(双机热备)
下一篇:单例模式中,你不知道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