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必备技能?一篇文章教你学会腾讯阿里都在用的最强复盘大法

rita 413 2023-09-12

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复盘的高手。

将复盘从围棋领域延伸出来的柳传志就不用说了。

马化腾复盘腾讯以前的竞争策略,制定了开放平台生态战略。

史玉柱复盘巨人大厦时代的错误后,成就了现在的巨人网络。

马斯克在采访的时候表示,纠错复盘是他整个人生中最大的挑战。

马云在阿里的集体婚礼证婚词中提到:“阿里巴巴员工谈恋爱时吵架是要复盘的。”

任正非、周鸿祎、张瑞敏、雷军、俞敏洪、冯仑……

乔布斯、巴菲特、扎克伯格,等等。

只要愿意,还可以一直罗列下去。

所谓复盘,就是在头脑中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

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找到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未来行动。

复盘能力是一切自我成长的根基,在没有成年人指导的情况下,婴儿靠着它才能够慢慢学会走路。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VUCA时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唤醒、强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复盘基本步骤

第一家将复盘思维引入企业管理的联想集团总结了复盘的四个步骤,即著名的GRAI复盘法。

  • G(Goal)回顾目标:回顾最初情景,列出当时的目标

  • R(Rult)对比结果:列出目标完成情况,将结果和目标进行比较

  • A(Analysis)分析过程:用今天的眼光和能力审视昨天的做法,学到对未来有用的信息

  • I(Insight)总结规律:总结提炼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规律,合理进行模块整理

在这四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下工作实际,将其具体划分为六步操作:

1.回顾目标。2.叙述过程。3.评估结果。4.分析原因。5.推演规律。6.形成文档

“回顾目标”和“叙述过程”就是“回顾”的内容,它的作用是构建一个我们进行“复盘”时所需要的显性的“盘”。

“评估结果”和“分析原因”就是“反思”的内容,它的作用是找出影响事情成败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措施。

“推演规律”就是“探究”的内容,它的作用是对“反思”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推演,以便得到真正的规律和认识。

第一步,回顾目标

在复盘开始时进行目标回顾,就是让复盘的人心里有一个方向,知道自己要讨论什么,如何评判。

能不能解读出什么是真正的目标,这是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当日常目标琐碎、难以整理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四象限工作法,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别划分: 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伙伴云周计划/复盘页面

同时,在回顾目标的时候,要确定所说的目标是自己做事时真正希望达成的目标。

当一个目标被叙述的时候,要多问几个问题:这是自己当时做事的真正目的吗?这是最终的目标吗?会不会是用手段替代了目标?我们很容易将目标搞错。比如说,读书本来是为了增长见识,提升认识,但不知不觉间,把书读完变成了目标。

回顾目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技巧可以用,那就是将目标展示出来,复盘的时候能够随时,而且很轻易就能看到。这样可以在复盘的过程中时时回到目标,不会中途忘记目标,也不会偏离目标,保证复盘的方向始终是正确的。

第二步:叙述过程

真实客观、全面完整、细节,是判断复盘中叙述的信息是否合格的三条标准。

  1. 真实客观:对事情的发展做真实客观的呈现,不进行主观的美化,不做有目的的筛选,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际情况。

  2. 全面完整:与事件有关的各方面信息都要提供,而且每一方面的信息都很完备。

  3. 细节丰富:过程中做了什么动作,动作产生了什么后果,都是非常清晰的。

真实客观,是对信息性质的要求。全面完整,是信息分类的方式,可以保证叙述的时候,信息没有遗漏。细节,是信息的呈现手法,可以让信息更容易被感知、被记忆。

对于有些很长时间才完成的事情,为了不去考验自己的记忆能力,不被记忆所欺骗。可行的办法是阶段性地进行记录。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记录整合起来,就是整件事情的记录了。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每一步工作都记录在方便查找的地方,这样才不会在复盘的时候手足无措。例如下图:

第三步:评估结果

从评估结果开始,就进入到了复盘中的分析反思阶段。评估结果是复盘模型的第三步,也就是将“结果”和“期望”进行比较,如果没有期望就无法进行评估。根据一致性的目标体系,对结果的评估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

结果比对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差距,而是为了发现问题。

重点不是关注差距有多大,而是要在出现差距的地方,试着去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结果比对的价值,是为“原因分析”提供了一个分析的着力点。当我们要进行分析的时候,该在何处进行分析,结果比对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指向:在与目标不相符合的地方。

第四步: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是复盘的关键步骤之一。原因分析是否到位,决定了复盘是否卓有成效。

那么,分析原因该从何处入手呢?但凡“与预期不一致”的地方入手,都是复盘中分析原因的入手处。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完成了“评估结果”,我们就立刻找到了“分析原因”的入手处。

紧接着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些不一致的地方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问出这个“为什么”,真正的分析便开始了。

在复盘中,不停追问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顺序进行,问题之间应该是步步递进的关系。一般说来,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信息层面、逻辑层面和假设层面。

其中,最著名的连续追问方法,应该是丰田的“5why分析法”。丰田生产系统的设计师大野耐一曾言:“重复5次,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即显而易见。”他举的例子是这样的:

问题1: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1:因为超负荷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2:为什么超负荷了呢?

答案2: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3:为什么润滑不足?

答案3三: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问题4: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

答案4: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问题5:为什么磨损了呢?

答案5: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安装过滤器。

当然,5why法并不是说必须问5次为什么,也不是说只能问5次为什么,只要有助于找到真正的原因,可以问3次,也可以问10次。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5只是一个代表性数字,并不是确定性要求。

第五步:推演规律

经过“分析原因”这一步,我们一般都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

然而,仅仅得出结论并不是复盘的目的,复盘是为了对今后的实践进行指导,帮助我们在后面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对“分析原因”后得到的规律和认识,要进行推演,以便排除错误的总结,找到真正的规律和认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养了一群鸽子,随机地向鸽笼里投放食物。过了一段时间,鸽笼里的鸽子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鸽子总是把左边的翅膀伸出来,有的鸽子只用一条腿站立,有的鸽子总爱歪着脖子。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姿势与鸽子们的学习—适应过程有关。当外界投放食物的时候,鸽子们就在总结:我当时正在做什么就得到食物了。有的想,我上次一伸左边的翅膀的时候,食物就掉下来了。有的想,我上次单腿独立时食物就掉下来了。于是,鸽子们得出了自己的经验教训。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是否能够得到食物跟鸽子是什么姿势毫无关系。鸽子站在自己的层面所总结的“规律”,根本就毫无规律可言。

复盘的结论不能建立在偶发性的因素上,必须经过逻辑推导的检验。我们不能被简单的相关关系所迷惑,而要去寻找事物的因果关系。

比如,麦肯锡公司著名的“空、雨、伞”方法论就是遵循了这样的推理方式。如果你看到天空中乌云密布(因),便推理出可能要下雨(果),于是出门带上了雨伞(行动),以免淋雨(期望)。

我们复盘的结论,不仅要有助于解决该具体案例中的问题,还应该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后续的其他事情中给我们以指导。只针对某一个案的复盘结论,等个案结束后,结论就失效,这样的复盘价值不大。

第六步:形成文档

形成文档,将复盘中得到的认识和结论,以文本的形式固化下来,而不只是停留在复盘人员的脑海中。

形成文档有助于留下最真实、准确的记录。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没有形成文档,只靠事后回想,很容易遗漏信息。刚复盘的时候,结论和认识都很清晰,但是,如果没有时常提取,这种清晰很快就会在时间的作用下如烟消逝。

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如果没有转化成长时记忆,就很容易被新的信息覆盖掉。形成文档,就避免了回忆时的遗漏和错误,可以直接查找到最真实、准确的信息,重回当时的情境。

形成文档还有助于提供对比学习。翻越以前的文档,可以从中学习。将现在的事情与以前的文档进行对比,可以提高认识。用现在的认识再去看以前的事情,或许能够得出新的认识。

文档是否简单明确、一目了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复盘的价值和后续效果。

小编在这里也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十分实用的模板。

戳我头像,私信回复“复盘”,即可获取同款模板哦~

二、常用复盘模型

(1)PDCA循环

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

P-D-C-A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1. 计划(Plan):在这个阶段,组织首先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明确问题或机会,并制定实施改进的计划。这包括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目标、确定资源需求和制定行动计划。

  2. 执行(Do):在这个阶段,组织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操作。这可能涉及到改变业务流程、培训员工、收集数据等。执行阶段的关键是确保计划得以实施。

  3. 检查(Check):在这个阶段,组织评估和监测执行的结果,以验证是否达到了计划的目标。这包括收集和分析数据,以确定改进是否有效,并检查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4. 行动(Act):在这个阶段,组织根据检查阶段的反馈结果采取行动。如果发现问题或目标没有达到,组织将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对计划进行调整。如果改进是有效的,组织将继续在此基础上建立,并确保持续改进。

它的本质,就是给任何事情扣上闭环,有开始就必须有结束,避免石沉大海,做到: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举例:

  1. P目标:考英语四级;

  2. D做了什么:每天背诵了十个单词,但考试失败了;

  3. C检查:虽然背诵了单词,但没有反复记忆,导致背诵的全忘记了,以至于试卷依然看不懂。

  4. A接下来要做什么:每天背诵十个单词,第二天早上重复记忆昨天的十个单词,错的计入错题本,循环加强记忆。

记不住的话,用现成的模板就好啦~

(2)3D行动计划

有人将职场比喻成“徒步穹顶1纬度”。

所谓“穹顶1纬度”,就是先坐直升飞机,降落到北纬89°北冰洋的浮冰上,然后在“流动”的浮冰上徒步整整一个纬度,抵达北极点。

你拿出GPS,打开卫星地图,规划一条能绕开浮冰裂缝,通往北极点的路线。然后,踩着流动的浮冰,出发。坚持走,坚持走。直到晚上,搭帐篷,休息。

有意思的部分来了。你猜,第二天醒来,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再次拿出GPS,卫星地图,看看自己在哪里。然后,重新规划一条能绕开浮冰裂缝,通往北极点的路线。再次出发。

为什么要重新规划?因为脚下是浮冰啊,一直在“流动”。早上起来一看,糟糕,睡了一觉,因为昨夜大风,浮冰居然往回流动了50公里。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浮冰上徒步。你年初的目标,可以不变,但是路线,可能一直在变。这就需要“调整”。

只有将学到的经验教训付诸实施,转化为未来的行动改进,才算完整的学习。

因此,在复盘时,要制定学习转化与后续应用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所谓3D计划,就是一种具体的落实思路:

  • Continue doing就是继续做:原来计划中的工作,经过复盘,有效,合适,需要继续执行。当然可能会根据进度,需要调整目标、起止时间。

  • To Do(或Start doing)就是开始做:比如原来计划中没有的业务、举措,经过复盘,认为有必要补充进来的。纳入更新后的目标、行动计划中。

  • Stop doing停止做:有些活动发现无效,时过境迁,没有必要做了的,赶快停止。类似oppo解算芯片开发团队,及时止损。


(3)KISS工具

KISS是一个结构化的反馈工具,这个模型的访谈结构不是聚焦过去,而是通过分析问题面向更好的未来。

KISS模型的情况在国内也非常广泛,领导就职演说时就常常使用这个模型。

K:首先肯定前任领导的成绩,表示将继续保持优良传统,

I&S:接着会提出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方案,

S:最后他们将展望未来,开始新的篇章。

在我们的个人复盘中,同样可以使用这个模板进行自我总结。

一切复盘与复盘模型本质上都是工具,最终要为人所用。

长路漫漫,知易行难,复盘本身也需要复盘,需要经过一次一次实践、自我迭代,才能发挥其能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伙伴云入选第一新声「低代码/无代码-最佳服务商榜」
下一篇:一文讲清WMS、EMS它们的关系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