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网友投稿 536 2023-05-06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关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制造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问题,需找准企业转型痛点难点,因企施策,创新数字化转型路径与模式。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初中期。

(二)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水平较低。

(四)企业自身转型基础和条件差。

原因分析

(一)成本收益看不清,企业难拍板。

数字化涉及对企业生产、业务、管理、支持体系等进行系统分析、集成与规划,实施信息化、自动化布点和改造,包括单个系统建设、多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等,流程复杂、线索多、个性化要求高,单点故障可能引发全局问题。企业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也面临转型失败或收效甚微的风险。青岛某公司投入近3000万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改造,试错资金将近500万,智能工厂建造还需更多资金。对于小企业而言,随时可能出现生产制造流程优化、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生产线更迭,甚至转产转行,大规模数字化投入很可能变成沉没成本。

(二)缺乏合格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数字化浪潮下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数字化服务商,大幅增加中小企业筛选甄别成本。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实践研究报告》指出,有2/3的企业认为高额技术投入后的数字化转型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原因在于:一是绝大多数服务商没有制造业背景,很难提供与企业核心业务深度融合的服务产品;二是制造领域细分行业差别大,企业情况各异,缺少可以照搬的模板,服务商更倾向于提供已有的模块化产品,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耗时长、成本高,客户企业也难承受;三是政策支持下,部分重政策、轻服务的供应商以拿补贴为名误导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三)人才、数据安全等问题成为重要障碍。

(四)制造与数字化结合的天然瓶颈难以突破。

企业生产制造包含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工艺流程、检验检测等一系列严密复杂的环节,是多重技术秘密(Know-How)的集合,是不同场景大量应用、反复试验、常年积累、不断优化形成的一套固有模式,有制造业“黑盒子”之称。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独到的制造工艺和独特的产品性能上。数字化的优势是边际成本为零和规模效应,强调标准化、模块化,更容易解决共性、通用性问题。二者融合存在天然瓶颈,要将整个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网络化集成和智能化升级,难度极大。因此,以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服务类产业率先实现数字化,制造企业的财务、办公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多、普及快,即便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数字化也相对容易,但核心业务智能化耗时费力、效果难保证。

对策建议

(一)因企施策推进数字化转型。

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把握“宜信则信、宜网则网、宜智则智”原则,引导企业结合实际需要和既有条件,选择适宜路径实施数字化转型,不搞大撒网式的全民数字化。将云或局域网部署作为智能化的主战场,采取“重点突破+优化生态”的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动典型行业特定环节的中型企业突破智能化瓶颈,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满足大多数小型企业信息化、网络化需要,构建供需匹配、竞争有序、服务有效的数字化转型生态。政府政策的发力点在于,降低企业成本压力,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转型风险,帮助企业科学评估现状,制定合理化方案;提供有效供给,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欺诈或寻租行为;提供要素保障,强化人才支撑,优化数据安全环境。

(二)实施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示范工程。

(三)以“担保+保险+服务”方式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加快培育、筛选一批合格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为小型企业提供模块化、易部署、低成本、柔性化的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提高易用性、通用性,能满足企业转型、转行、转移需要。借鉴网络安全保险的运营经验,探索由小型制造企业发起,政策性担保机构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支持的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获取银行贷款,保险公司开发数字化转型保险产品,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服务的模式,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和转型失败风险。可利用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发放数字化转型服务券,加强资金使用的闭环管理,考核企业转型效果。

(四)完善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

审核编辑 :李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连接器生产厂商
下一篇:澳洲:首家锂电制造商将新建2800万澳元的电池生产设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