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神经”——物联网

网友投稿 392 2023-05-05

智能制造的“神经”——物联网

制造业天然的复杂性,注定了这条路将极其漫长。也是为什么,虎嗅“成就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变未来”的节目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会成为我们讨论的主题。

为什么智能制造如此重要?

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贫穷落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功利用了人口带来的劳动力优势。各行各业都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最终成为成为了“世界工厂”。

但经过40年发展,这样的模式正逐渐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为了招到更多的工人,工厂不得不提高薪资待遇。而劳动力成本的水涨船高,进一步导致了制造业开始出现新一轮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迁移的现象。

另一方面则在外部,以德国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英国《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等为首。在国际范围内,多个政府或组织正在大力推动新型高自动化制造形式,下一代工业制造已逐渐成为新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在第一个“十年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将“中国智能制造”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以“机器换人”的方式,缓解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用工问题。

在十四五“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下,“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也成了中坚的推动力量。

这不仅是局部工厂的解决方案,更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必要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物联网:智能制造的“神经”

事实上,智能制造的普及并非一帆风顺。对企业来说,采用低端劳动力不仅可以节省成本,更是可以让产线更加“灵活”。

举例来说,在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眼中,传统自动化工业流程往往是将机器以事先拟定的脚本进行运作。在一个生产线中,每一台机器、每一个节点都是“死”的。需要技术人员提前提供好运行脚本,并按照脚本来运作。

这正是很多制造业不愿放弃人工制造的原因:相比机器,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工的生产线更具有“柔性”。可以做到随机应变,并实时地根据产线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工作。

而这也恰好是外界对智能制造控制的普遍误区:简单来说,智能制造会使用机器来替代人类的操作。但它并非为了单纯解决“能源、体力”等问题,只依靠机器将生产流程自动化。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几乎所有数据源头的物联网技术(IoT),成为了工业互联网进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TCL格创东智智能制造专家王锦提到了“智能制造20字真言”,分别是:状态识别,实时分析,精准执行,自主决策和学习提升。他强调:物联网技术解决的是状态识别、实时分析、精准执行这三方面的问题。

2、时效性:设备之间需要做到更加及时、同步的配合,将工作流程效率最大化。

随着数据的流动,物联网大大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做到实时反馈和闭环控制。

物联网改变了什么

随着制造业产线流程的愈发复杂,被制造的产品越来越精密,曾经人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智能制造时代正被逐步克服。

在此之前,英特尔只能通过频繁检测,并提前报废掉设备,来避免潜在的风险,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谢青山认为,“预测性维护”是工业互联网对传统工厂改造的过程中,能让工厂最快受益的技术。它的受益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产线的稳定:减少产线故障以后对原材料的损耗以及交付周期延长的商业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成本的降低:减少了技术人员检查、更换设备的人力成本。同时设备物尽其用,避免频繁采购带来的浪费。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正依赖于英特尔物联网技术成熟应用的基础。

谢青山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特点是,从业人数与规模,都远远领先于其他拥有制造业的国家。这正源自于改革开放之后,制造业的崛起之下,中国形成了世界上品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

但与此同时,不同品类的工业特点,造成了国内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建设黑灯工厂了,而还有更加广大的小型制造业工厂,离真正的数字化改造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一个更加一体化低成本的平台化解决方案。

软件上来说,为了更好地支持上述硬件功能,英特尔搭建了全球化IoT平台,提供一站式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在工业边缘控制平台(ECI)的加持下,智能制造的应用实现将更加简单。

这样工作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从前期调研、开发人员程序编写、最后将功能烧到芯片里,前后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实现。对于之前普通的企业来说,寻找一套稳定的解决方案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则依然高昂。而像这样成熟、通用、一体的解决方案,也将成为智能制造的有力推动,这套技术的优势在工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提高机器视觉等技术,达到节能减排成效,进而大幅度提升了效率。

而在智能制造的普及背后,将会迎来更多衍生性智能制造应用的快速发展。对此,王锦提到了“数据压”的概念:

智能制造的“神经”——物联网

毫无疑问的是,基于整个制造业产生的案例与背后的数据,将推动行业带来更大的改变。而这,需要的则是中国制造行业的共同努力。

结语

“一句中国的古老智慧的名言叫‘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的产品就像水一样,可以渗透到千家万户,也让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谢青山说到。

随着底层软硬件技术逐渐完善,对制造业进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改造,正逐渐让更多企业迈入了智能制造的领域,更多的数据将推动各种产业应用的发展,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而“用工荒”的问题或将不再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制造企业投资制造执行系统的五大原因分析
下一篇:中国制造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应“因企而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