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租车公司排行榜
1493
2023-02-23
本文目录一览:
虽然不是该专业的学生,但是有同学是学这个专业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系统的架构、规划,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并具备向研究应用型(硕士)以及创新型、研发型高端人才(博士)的发展潜力。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一样,都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出的专业,从发展前景来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目前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而且岗位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目前在人才需求上还是以研发型人才为主,所以如果想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更强的职场竞争力,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
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也不无道理,智能技术关乎我国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随着现代智能化的发展,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薪资也很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及未来制造业全球地位。智能制造发展重在把握时代特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趋势。当前,我国处于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 历史 交汇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制造业市场需求加大但供给适配度不高,产业链供应链显著优化但稳定性面临挑战,绿色智造形成共识但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本文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并思考新形势下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五大目标措施。
我国对智能制造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牢牢把握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2018年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结合当前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以制造本质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具体目标、四大重点任务、六大行动,给各地制定自己的产业规划以明确的指引,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不断完善了国家推进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此外随着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约束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增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场,加快向智能转型已成为产业界的共识。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智能制造装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度不高、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坚持市场主导,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 加强组织领导,把智能制造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开展智能制造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提升央地协作,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各类 社会 资源聚集,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建立智能制造重点领域项目布局引导机制,以各地产业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创新军用、民用 科技 等成果双向转化机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鼓励分行业组织开展各类智能制造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与需求企业进行对接,以区域为单位,推动区域内自主可控装备、系统、软件示范应用。鼓励各地组织面向中小微及专精特新企业的智能制造推广活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发展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等活动,引导和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第二,坚持融合发展,搭建智能制造产业平台。
重视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 围绕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聚焦短板技术、装备、系统、软件,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和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加快攻克高端数控系统、精密传感等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基础与关键部件,全面突破设计、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建设,鼓励智能制造领域行业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组建智能制造创新引擎研究院,搭建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工业支撑软件发展,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IPv6等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工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公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供工业设计、管理咨询、合同研发、检验检测和宣传推广等服务,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向市内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大应用系统。 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意见,科学发挥网络连接作用,加快发展推动生产供应、制造与流通服务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进程。面向企业层面,应大力发展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创新开发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新型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和综合技术标准体系;面向行业层面,应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广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整合产业要素资源,促进全产业链整体优化,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服务并推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化演进。支持软件和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鼓励建设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应用大平台,为各地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软件与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第三,坚持系统创新,健全智能制造创新体系。
加快新技术进一步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现代制造业的传感器、智能仪控系统等核心装置和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高端智能装备,数字化车间、云制造平台等系统平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将重构产业价值链和生态圈。
抢占技术标准制高点。推进企业、行业标准,完善国家标准,抢占国际标准制定制高点。重点制定、修订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标准,将技术标准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规范引领,与企业共同开展智能制造共性基础、行业应用标准体系研究及试验验证。
第四,坚持安全可控,优化智能制造要素配置。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集约用好我国现有工业园区空间资源,使其成为新型增量的重要载体。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从投入产出强度、能耗、水耗等方面,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研究差别化的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政策,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等手段,采取收回、回购、置换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发展储备空间资源。
创新资金支持方式。 一方面各地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积极对接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 社会 资本及专业机构投资于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鼓励出台相关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企业聚集的有效途径,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强国家重大 科技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加大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为市场前景广阔的骨干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开展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资金支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国际化研发、生产体系及品牌推广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第五,坚持系统推进,保障智能制造协调发展。
完善项目支撑服务体系。 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品牌质量建设、工业设计水平提升等方面,搭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投资互动与对接服务平台,辅助项目发现、孵化和推广,推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支持行业联盟、技术服务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服务机构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开展技术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的创制服务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建设专利信息利用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领域的专利组合布局及专利池建设。
组织重点领域人才引育。 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等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智能制造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多样化人才培育体系,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相关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国就业创业。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人才等合作,及时跟踪把握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集聚智能制造资源要素。鼓励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华建设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示范工厂、培训中心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加强与国外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精准性、系统性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合作发展水平。鼓励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促进区域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优势,推动相关先行先试政策向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倾斜,建立适于智能制造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机制。另一方面,促进区域智能制造联动发展,鼓励地方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探索 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推动跨地区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 探索 建立共享共担和资质互认机制,推动建立共建园区产值分计、节能减排、税收分享等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建立疏解承接企业生产许可等资质互认制度。
作者系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徐东华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编辑/谭冉
一、MES系统对制造业优势
1、优化企业生产制造管理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和控制,均衡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产能,提高运作效率,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
2、加强各生产部门的协同办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提高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避免人为干扰,促使企业管理标准化。
4、为企业的产品、中间产品、原材料等质量检验提供有效、规范的管理支持。
5、实时掌控计划、调度、质量、工艺、装置运行等信息情况,使各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提高制造系统对变化的响应能力以及客户服务水平。
7、利用MES系统建立起规范的生产管理信息平台,使企业内部现场控制层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什么是MES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即制造执行系统;
1、MES系统定义
MES是在公司的整个资源按其经营目标进行管理时,为公司提供实现执行目标的执行手段,通过实时数据库连接基本信息系统的理论数据和工厂的实际数据,并提供业务计划系统与制造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功能。
2、MES系统特征
MES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承上启下,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MES对企业生产计划进行“再计划”,“指令”生产设备“协同”或“同步“动作,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及时的响应,使用当前确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调整、更改或干预等处理。
MES采用双向直接的通讯,在整个企业的产品供需链中,即向生产过程人员传达企业的期望(计划),又向有关的部门提供产品制造过程状态的信息反馈。MES采集从接受订货到制成最终产品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目的在于优化管理活动。它强调是当前视角,即精确的实时数据。
MES是围绕企业生产这一为企业直接带来效益的价值增值过程进行的,MES强调控制和协调。
三、MES系统作用
1、作为先进车间管理技术的载体,盖勒普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MES)在帮助制造企业实现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通过条码技术跟踪产品从物料投产到成品入库的整个生产流程,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件,让整个工厂车间完全透明化。
2、改变原来手工录入过程,达到准确、及时、快速的数据反馈,避免人为输入差错,更重要的是,使现场生产人员精力集中在业务操作上,提高工作效率。
3、让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变得清晰、透明,很快发现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针对措施解决质量瓶颈问题,实现产品质量追溯,降低质量成本。
4、支持成品、在制品、刀具、工装库存管理,车间各工作中心接到加工任务同时,工装/刀具库房可对所需的工具种类和数量进行快速准备,既准确又便捷。
5、实时记录并监控生产工序和加工任务完成情况,人员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情况,设备利用情况,产品合格率、废品率等情况,通过系统综合统计信息查询功能,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改善。
6为企业实现一体化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先进技术储备,支撑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