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以及美国工业发展过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工业发展过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及原因?
亲亲 您好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及原因如下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2019年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4万亿美元,超过整个欧盟的2.316万亿美元。这个规模虽然早就被中国超过(202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为4.83万亿美元,目前大约是美国的2倍左右),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国牢牢地掌控着全球制造业的设计、研发、融资等一系列核心环节的高端环节,毫无疑问,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属于第一梯队的制造强国。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美国制造业的分析,对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
长期以来,美国制造业在历经升级换代、淘汰夕阳工业的同时,一直在朝着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大步发展,在包括生物、化学、医药医疗、机械制造、精密仪器、航天航空、交通、绿色工业、视频、军工、能源、基础材料、软件设计等众多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优越地位,不仅产值规模一直在稳定增长,并且企业大都集中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其背后的基础研究实力也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望尘莫及。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1991-2019年美、日、德制造业增加值对比图,可以看到除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了个别年份,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的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而同属制造业强国的日本和德国,其规模则趋于基本稳定。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美国从1776年建国开始,用大约15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1861年之后的五十多年里,美国在发展质量上遥遥领先,20世纪初完成了由大到强的转变,成为世界工业霸主。到1913年,美国在煤、生铁和钢铁等传统工业品产量方面达到世界第一,并且在代表最新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汽车产量和发电量方面也明显领先。192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经是英国的25.5倍,法国的24.1倍,美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从原材料为主转变为以制成品,加工食品和半成品为主。二战后,美国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至今仍在进行,几乎每十几年就有一个重要突破,美国制造业长期稳居全球领导地位。
分析制造业竞争力不能光看制造业自身,更要看决
定制造业背后的竞争力来源。这需要有新的产业划分视角和产业关联思维。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经济学家在原有三大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把第四产业(Quaternary industry)和第五产业(Quinary industry)开始从第三产业中划出进行单独分列研究。其中,第四产业被定义为提供基于知识的服务业,具体包括研究和开发、商业咨询、金融服务、教育、公共产品、软件开发等,而第五产业则是指政府部门决策者以及企业CEO等从事的工作。科技和社会发展到今天,各产业之间已经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第四和第五产业里相当大的部分是生产性服务业。粗略估计,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美国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它带来的科技、教育、金融和市场以及社会秩序等等,决定了美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高端占位,以及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可以说,谁掌握了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掌握了制造业的未来。
低附加值制造业离开美国,是美国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主动选择。在高端制造业上,美国不仅从来没有放弃,并且还在不断加强对全球的控制。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进一步向高智能、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美国再次作为这一转型的领跑者,在制造业各产业链的顶端发力。
二、美国制造业为什么能长期保持竞争力?
▼
美国制造业长期保持竞争力主要有创新能力、高度商业化下的统一大市场、重视发展小企业、军民融合发展、国内强大购买力、较低的交易成本等几大原因。具体来说:
1. 分层教育带来社会各层面的高度创新能力
创新的主体是人,在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上,美国各级政府保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大量投入,向社会输送较高素质的制造业从业者,以及对自己专业又巨大热情的科学家和学者,前沿科技、制造业生产和商业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
义务教育包括K-12一共十三年的基础教育和费用极低的社区大学(两年社区大学后可以转入正规大学)、对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的广泛午餐补贴、书本学习用品补贴和校车补贴等。这些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2008年次贷危机后,奥巴马重提学徒制(技工学校)的重要性,他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说:美国的经济复苏基础将建立在美国的“制造业、能源业、美国工人的技能和美国价值观的更新”之上,并在2014年推动通过了《2014年劳动力创新和机会法案》,企业可以使用法案提供的资金给学徒支付部分工资。川普就任后继续加强学徒制教育投入,2017年6月上任后不到半年,就以总统行政令的方式扩大学徒计划,追加经费。截止到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美国的学徒工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拜登上任后,继续大力推动,强调新增高端制造业职位不需要高学历。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网站
美国有几千所正规大学,排在前面的两、三百所是世界一流大学,自然科学类学科尤其突出。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一。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各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自由发展,对学术和科研缺少兴趣的人,早早分流到其他行业,而进入研究领域的从业者,往往是对科研抱有极大热情的富有才华的人。社会上大多数人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极大减少了由兴趣能力与工作不匹配引起的社会浪费。大学、国家研究院/实验室、企业内部研究机构和各州自己的地域性研究项目实验室形成互相交错支撑的创新网络,从前沿理论到尖端科技再到经营管理,创新不断出现。创新不仅带来了制造业的高附加值,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据统计,每一个制造业岗位可以带动其它1.6个岗位的就业机会,而每一个先进制造业岗位则可以带动大约5个就业岗位。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精心设计并不断变化的移民政策,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引了全球各类移民,他们当中包括大量创新人才。
2. 高度商业化下的统一大市场
各级政府虽然对基础教育和科研进行大量投入,但是政府主要是提供创新方面的公共产品,并不直接参与商业和市场竞争,更不会对企业进行具体指导。美国各州差异很大,有各自的立法,税收也很不相同,但是国内市场不同地域和行业之间几乎不存在人为壁垒,极大方便了包括人才、技术、原材料和资金等各种要素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自由流动和变化组合。 统一大市场给了大小企业无比广阔的天地,大量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转化,呈现出“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的状态。科技推动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又为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空间。而转化成商品后的科研成果,继续受益于广阔的国内市场,通过商业的成功不断获取用于进一步研发的资金和流通渠道,研发和市场之间互相哺育,彼此正向推动。
每次由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引起的产业淘汰升级都会引起失业率上升,而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巨大能量推动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会自发升级重新组合,让失业率重回低位。每次失业率升高,也是在给下一次升级孕育能量。2010年后的十年,失业率更是持续降低,2020年初疫情开始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3.5%左右,达到半个世纪以来最低点。疫情突发导致失业率瞬间飙升,在疫苗广泛施打、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后,2021年六月失业数据已回到5.9%,并继续稳步下降。失业率的上下波动,既体现完全自由竞争的残酷,也显示出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3. 重视发展小企业
“Entrepreneur” 和 ”innovation”是美国商业中的两个高频词,美国存在广泛的重商传统和 ”entrepreneur” 文化,有全球最发达的小企业经济。 “Entrepreneur” 来自法语,20世纪后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目前普遍将这个词翻译成“企业家”,其实它的准确意思是“愿意承担风险的创业者”。“Innovation”, 我们通常翻译为(技术)创新, 而它的准确意思是”将新技术新服务与市场结合的行为”。创业者在各经济体中承担关键角色,他们用自己的技能和主动性积极预测需求并将新想法推向市场。
在规范约束大企业的同时大力支持小企业,是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共识。从联邦到各州,都有支持小企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小企业的外部环境。疫情期间,从联邦到各州,各级政府对小企业的救助五花八门,从直接大量发钱,到补贴员工,再到免除商业贷款等等,对小企业的救助幅度之大,动作之迅速,显示出小企业在美国经济中受重视的程度。
小企业试错成本低,经营灵活机动,对成功的渴望让它们充满进取心。小企业经常能敏锐发现甚至创造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微小需求,充满创意地搜寻和组织各种要素来填补并且持续培育需求。作为美国经济金字塔的底座,小企业每年14%左右的淘汰与16%左右的新增让这个底座持续优化,带来美国经济地基的高度稳定。长期以来,小企业为美国贡献了大约50%的就业和大约75%的税收,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小企业完成的科技发展项目占全国的70%左右,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巨大影响的65项发明,基本上都来自个人及小企业。小企业不仅极具创新能力,投资效率也更高,科技投资回收期比大公司短1/4。从Apple、Amazon到Google再到Tesla,很多小企业凭空创造了一个行业,进而成长为巨无霸,再延展发散出更多生机勃勃的小企业。
4. 军民融合发展
随着国际政治军事环境变化,从一战前到冷战结束再到现在,美国军事工业经历了“军民分离-融合-分离-融合-深度融合”的过程。
美国最初的军工厂建立于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期,多为国有,这些国有军工厂会将钢材、锻件等外包给私人企业进行加工。二战时,罗斯福的“让小厂转入战时生产”的政策开启了美国的战时总动员,私人企业迅速成为军工主力。1943年二战尚未结束,美国已提前开展经济调整计划,一批战时兵工厂重新开设民品生产线。战后,电器、汽车等消费品需求大增,军工企业大多成功融入民用市场。
冷战时期,为保障与苏联的军备竞赛,重新建立了“军民分离”的国防采办制度,国防采办
程序严格繁琐,要求供应商配备国防专用生产设备,并随时待机应对突发需求。后来发现,这一政策造成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资源重复布置,严重影响了工业活力。这段时间,国防研发经费占政府科研经费的70%, 创造出的价值仅占GDP的6%,政府在军工上的大量投入并未得到相应回报。
冷战结束后,美国回归商业传统,开始全面军民融合,政府通过各种立法扫除军民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之间的各种障碍,力图建立一个“无缝”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
从1985年开始,美国国防部每年制定“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该计划邀请具备研发实力的美国小企业就特定课题和要求提出研究建议,并择优签订研究合同。这一项目极大激励了小企业技术革新,为民间技术在军品领域的应用开启了通道。1995年《国家安全科技战略》指明:军民两用是技术上的根本性转移,应争取将来做到武器系统采用现成的民用部件和分系统进行设计,构建一个随需求变化而可以在军品民品间随时切换生产的新工业基础。
1998年克林顿时期拨款200亿美元用于军企裁减人员再培训和补助,开放两用技术并开展技术转让。2000年,政府开放GPS精准度限制,极大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据统计,2013年,GPS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超过680亿美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高技术通信器材、计算机软件、防毒软件、卫星照片分析技术等都来自硅谷私人企业,通过招投标,硅谷有超过600家公司共获得国防部250亿美元的订单。
2001年后,美国年度国防报告表示军民分离的工业基础已基本实现融合。2007年开始,美国主要军工企业的民品总收入占比已达60%。2016年,美国私人军工企业军品收入占其总收入比例仅为35.7%, 其余64.3%为民品收入。
统一的科技工业基础,极大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仅从产能和技术两个层面实现军工项民品转化,同时也利用民用经济中爆发的高新技术来实现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为了让国防部的具体需求与创新技术精准对接,使美军能快速融入到各地创新生态系统,国防部在硅谷、波士顿和奥斯汀设立办公室,实施“开放商业解决方案”机制,最短59天即可完成从企业投递标书到签约的全过程。美国空军推出的AFWERX创新中心,面向公众、学届和小企业征集技术创新方案。特种作战司令部SOFWERX在弗罗里达坦帕市开设创新中心,协调产业、实验室和学术机构合作,汇集创意和技术,共同解决机器人和自主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这类拉近军民用生产的措施不胜枚举,军民融合在高水平上持续深化。
美国通过不断立法,形成了一个以营造最优产业发展环境为目标的复杂保障和支撑体系支持制造业发展。这个体系从国防部、农业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商务部、国家卫生研究院等开始,到深入各州的联邦小企业局、地方研究院校等,在联邦与州的司法保障下,充分利用市场的自由竞争使制造业不断优化,同时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保障国家安全。
在这个产业生态中,军工复合体企业、学术界和政府之间存在频繁的人员流动,这虽然经常招来对军工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批评,但也让科技、政治、军事和企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得以充分了解彼此关切,合力高效推动制造业发展。著名智库兰德公司中,联邦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人员大约各占其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新上任的总统也往往喜欢从各智库中挑选人才充任政府高级官员。
5.国内强大的购买力
首先是军工需求,与纯商业生产相比,国防部关注的是武器各部分的精确和性能良好,因此,以军工为导向的企业不倾向于通过精控成本、压低售价的方式来获得订单,而是通过大力发展技术提高附加值来增加利润。来自军工时期的提高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这两个企业核心思想,对美国制造业有深远影响。美国制造业的产出和效率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和日本。高附加值和高效率,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给劳动者带来较高收入。
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来自人口购买力。高创新能力使得美国能够长期攫取价值链上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并且按照最符合自己商业利益的方式安排整个产业链协作。发达的小企业经济给美国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稳定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群体。美国的平均人均年收入大约是中国的6倍,除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少数几个城市外,房价普遍很低,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17年,美国人均年消费金额为$37,903, 中国为$5,548。美国人不仅喜欢花钱,他们的消费方向也非常广泛。从产品到服务到知识产权,他们都愿意付费。“不怕卖不掉只怕不够好”的市场特性给投资商和研发者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吸引商业进行各种探索和创新。需求和供给之间互相追赶,推动美国在诸多行业上长期站在价值链顶端。
6. 较低的交易成本
由于环保、安全、劳动者权益等各方面标准高,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中包含较高的制度成本。与此同时,这些高标准与健全的法治体系相互作用,带来社会长期的公序良俗,并由此带来很低的交易成本。低交易成本表现在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信任度高,沟通成本低,合作成本低。企业针对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的行政部门在企业中占比极小,管理和行政成本很低。
低交易成本在降低制造业成本中所做的贡献虽然很难量化,但是它存在于几乎所有产业的各个链条环节里,是美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竞争的不可忽视的巨大隐形力量,它不仅影响制造业成本,也保障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几点启示
▼
观察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特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互为因果的正向互动。值得中国借鉴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府向公众提供更广泛的教育选择,以学历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育方向应该尽快调整,让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选择发展道路。在天赋、兴趣和努力的合力作用下,社会资源能得到更好的配置, 培养各层次人才。
2. 努力消除人为障碍,从经济发展程度接近的地区开始,建立统一区域市场,进一步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使生产和市场要素可以自由流动,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高质量制造业发展。
3. 加强法治建设,让企业和个人成为法律框架下的主动行为者,而不是行政管理框架下的被动行为者,社会交易成本会随之大幅降低。
4. 推动为智慧、知识和服务付费的社会文明,不仅可以降低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受到的国际压力,更可以激发中国国内智慧产品的创造,长期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体化产品结构的定义在生产运作管理这本书的哪一章
一体化产品结构的定义在生产运作管理这本书的第一章,生产运作管理,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21世纪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们努力想实业救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许多人壮志难酬,也有一些历尽挫折,终有所为。,生产制造业,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制造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而完成的集体之作“夺回生产优势”(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及对策)一书中的第一句话。由此可见制造业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工信国际参考如何阅读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深度集成,正在催生以线上线下一体、信息与物理融合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全球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为世界经济打造新动能、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
一、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各国面向未来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增长动能不足,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要打造富有活力的新增长模式,挖掘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必须变革传统的增长方式,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工业互联网一头连着制造,一头连着网络,既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通过模式创新丰富和重塑了生产关系,成为各国争相投入、不容有失的共同选择。
一是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基于云平台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了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平台,使企业可以在全局层面对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进行优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变革提供了基本依托。同时,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了在更大范围内打破物理和组织边界的能力,便于打通企业内部、供应链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资源有效协同,形成无边界组织,实现价值创造从传统价值链向价值网络拓展。
二是工业互联网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一套涵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通用目的技术的综合技术体系。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构建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互联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可挖掘传统制造业发展潜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为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注入信息化的基因,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加速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催生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衍生、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开启智能化进程。
三是工业互联网有助于各国获得竞争新优势。基于平台的赢者通吃竞争模式正在加速从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演进,谁能在工业互联网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谁就能够把握住未来的主动权,重构制造业研发模式、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生态之争正成为主要国家竞争的新焦点。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德国工业4.0平台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开展测试验证、制定行业标准和推广解决方案,打造制造业新生态,不断强化制造业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除了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国家级战略外,英国、法国、韩国、印度、俄罗斯等众多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虽然名称各异、侧重点不同,但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转型则是这些战略的共同核心,各国都期望通过技术革命减少对人的依赖,更好发挥人的价值,实现各自国家向高质量、高效率、绿色高端方向发展。
二、各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历程和做法
在上一轮全球化发展热潮中,美、德、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去工业化”战略,将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等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在本国主要聚焦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及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分工实现最大收益。但随着全球竞争和分工的形势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急需在新兴国家不断成长和数字化转型需求高涨的情况下寻找新出路,建立新优势。这种战略转向需求与各国的产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发展路径。
(一)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持续领跑全球
自2014年美国GE、IBM、Cisco等龙头企业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及联盟组织成员动向一度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在推进策略上美国更加注重以创新为驱动,发挥互联网、信息通信、软件等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自上而下”重塑制造业。
一是政府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意识到“去工业化”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将重振制造业作为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密集而持续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美国政府组织实施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重点突破信息物理系统、先进传感与控制、大
数据分析、可信网络、高性能计算、信息安全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些措施,意在通过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技术革新,使工业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并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
二是领军企业引领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GE作为美国传统制造业的巨头,率先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于2013年推出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随后GE投入大量资源以Predix为核心成立新的业务部门GE Digital,将其作为GE战略的关键部分。GE还与微软、思科、IBM等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强化平台服务能力。2018年12月GE正式宣布将向私募基金公司银湖出售部分GE Digital业务,并将投入12亿美元成立新的工业互联网公司,独立运营Predix平台及相关数字化业务,在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上进行新一轮的尝试。此外,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凭借ThingWorx平台被多家研究公司评为2018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技术领导者,已成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三是优秀初创企业获得资本青睐。2014年成立的Uptake公司在短短4年间获取超过2.5亿美元融资,市场估值高达23亿美元。提供边缘智能软件的FogHorn公司目前累计融资4750万美元,仅2017年B轮融资就获取3000万美元。独角兽企业C3IoT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了一系列工业APP,目前接入设备数已超过7000万,四轮累计融资1.1亿美元,估值达14亿美元。
四是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2014年3月,GE、AT&T、Cisco、IBM、Intel等5家企业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化和试点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2015年IIC发布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系统性界定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2016年3月,工业互联网联盟和“工业4.0”平台代表在瑞士苏黎世探讨分别推出的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和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的潜在一致性。截至目前,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已有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60余家成员单位,致力于开展测试验证、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
(二)德国工业互联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德国制造业装备领先全球,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德国更加注重发挥自身在制造装备、自动化系统、工艺流程等方面优势,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自下而上”改造制造业,提出工业4.0战略,其本质也是通过连接打通生产机器构成的“真实”世界和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基于工业互联网重塑新型生产制造服务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出台一系列战略部署。在德国国家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等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德国政府将工业4.0上升为国家战略,试图通过信息网络与工业生产系统的充分融合,打造数字工厂,实现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集成,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纵向集成以及端对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强调机器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以改变当前的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2019年德国进一步提出“国家工业战略2030”发展战略,并将中美两国在“平台经济互联网公司全球独揽”作为德国工业发展的挑战之一,意在通过加大政府政策的附加力量,巩固新形成的相对优势。从德国系列战略部署来看,其目的是进一步打造工业生产全要素、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面连接的生产制造服务体系。
二是领先企业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布局。西门子数字化业务年收入高达140亿欧元,在其刚刚发布的《愿景2020+》战略中将“数字化工业”作为未来三大运营方向之一,并启动“火箭俱乐部”全球初创企业计划,推出MindSphere平台3.0版本,联合库卡、Festo、艾森曼集团等18家合作伙伴公司共同创建“MindSphereWorld”,打造围绕MindSphere平台的生态系统,并扩展其全球影响力。西门子近期还收购了低代码技术公司Mendix,大幅降低应用开发门槛,将会使基于平台的工业APP开发效率大幅提升。SAP将在HANA平台基础上构建涵盖边缘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开发功能的Leonardo平台。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紧跟推出发展战略
其他国家和地区结合本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优势,也纷纷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一是各国打造本土工业互联网体系。英国出台制造2050,法国制定“新工业法国”战略,紧跟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动向,加大对本国工业互联网技术突破、产业布局、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日本提出了“互联工业”战略,试图将人、设备、系统、技术等相互连接起来,以创造新的附加值和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韩国将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3D打印确立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紧密。2019年初工业互联网联盟与澳大利亚物联网联盟(IoTAA)达成协议,共同协调工业互联网发展,帮助改善数字经济。2018年,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实施第四次工业革命缔结合作,支持印尼工业4.0振兴食品和饮料、纺织品和服装、汽车、化工产品等五个领域。此外,印度的印孚瑟斯、塔塔等几大软件企业与美、德、日等多国制造企业广泛合作,深度参与工业互联网联盟等国际组织。
纵观全球各主要国家的工业互联网实践,基本形成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联盟支撑”的发展道路,在技术攻关、产业布局、资本服务等方面,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力度,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三、对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启示
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工业革命演进的历史趋势,是大势所趋。但新生事物的推进没有坦途,世界各国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推进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对我国而言,要充分把握当前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充分吸收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自身制造业基础和产业结构,打造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MES系统指什么?
MES就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它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是实施企业敏捷制造战略和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
纵观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建设的重点普遍放在ERP管理系统和现场自动化系统(Shop Floor Control System, SFC)两个方面。但是,由于产品行销在这一、二十年间从生产导向快速地演变成市场导向、竞争导向,因而也对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和组织提出了挑战,仅仅依靠ERP和现场自动化系统往往无法应付这新的局面。 工厂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工厂制造执行系统MES是近10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发展、面向车间层的生产管理技术与实时信息系统。MES可以为
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制造业环境,帮助企业减低成本、按期交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适用于不同行业(家电、汽车、半导体、通讯、IT、医药),能够对单一的大批量生产和既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又有大批量生产的混合型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
MES的定位,是处于计划层和现场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执行层,主要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协助企业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ERP/MES/SFC信息体系。
什么是拉动试生产
与传统的“推动式”的规模生产方式不同,丰田生产体系(TPS)的核心思想是采用“拉动式”生产策略,从订单开始,准时生产(JIT),持续改善。“在必要的时间内、提供必要的零部件、生产必要的产品”的拉动式内容,为丰田降低成本、消除浪费、保障质量、建立品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重视现场操作,管理自下而上
实践丰田生产体系的第一个重要条件是有效的领导力。与西方管理体系不同,日本企业认为:优秀领袖和管理者必须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丰田中层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在办公室里计划指挥,而要亲自到现场观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中,对生产过程中的人、设备、技术、物流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所把握。现场管理的核心是组建更好的管理体制,使人(Man)、方法(Method)、材料(Material)、设备(Machine)、计策(Mea?鄄surement)达到最佳成果,产生效益和质量。
丰田的中层管理者除在现场认真观察外,每月至少要开两次质量小组会议,对产品质量、材料、设备和浪费的消除进行讨论,从而改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丰田认为:西方管理体系往往把领导力重点放在高层,中层领导对员工往往采取发号指令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管理者对现场管理完全失控,不了解生产流程的核心所在,难以提出改进流程的切实建议,降低浪费更是无从谈起。现场管理方式确实保障了丰田产品一贯的高品质和低成本。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丰田认为:生产的本质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 。丰田高层领导始终把企业的核心力量放在企业一线工人的身上。为及时解决在“准时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类复杂的问题,丰田把企业的工人不再当作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者。员工在企业中会不断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技术和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日本,这一现象被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丰田公司的上层管理者定期到各工厂轮流开会。会议结束后,企业的负责人亲自查看生产现场,让流水线上的组长发表对工作成果的体会。这些企业高管人员会对一线的生产工人表达他们的敬意和赞许:“你们干得好,你们辛苦了!”这样的话语对基层员工产生出的巨大激励效果,是与美国生产管理方式的一个重大区别。
■长期稳定的就业政策
丰田为企业员工提供长期稳定就业保障,这是保证丰田管理模式实施的重要条件。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丰田就实行了稳定的就业政策,以后逐步发展成熟。丰田准时生产制度、小组质量检验活动等,都要求员工不断相互交流、学习、监督、支持。在丰田生产体系强大的社会环境之下,新工人经过时间的磨合、交流、信息的吸收、自我的反省,在生产平台逐步成为一名熟练工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他们工作的稳定性是保障丰田生产持续的关键,为丰田实现长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本。
其实,丰田和很多日本制造业稳定的就业制度是企业理性的表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汽车厂劳工之间的摩擦和公司随意解雇员工的做法,恰是美国汽车制造业不断衰落的原因之一。
■企业内粗放的分工体系
西方科学管理的精髓是分工的细腻化和职务的专业化。在美国制造业中不同的工种和职称可以达到两万多个。然而,支撑丰田生产体系的另外一个要素就是丰田内部的大分工或“粗放分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内部的员工只有几种不同的工作职称。工人进入工厂之后长期接受企业培训,不断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团队、小组中轮值,在紧密团队的培训和磨合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本领。丰田管理模式的看板制度、零库存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在职培训方式、不断改进的体系等,都需要在管理员工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粗放分工制度使员工在多种技能方面接受训练,而不只是在一个领域里是专家。这种分工方式帮助员工能在现场处理复杂的生产和质量问题,对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专业和专业之间的互补、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边缘信息起了很好的作用。
丰田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与美国通用在加州合作办工厂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把通用厂的几百个职称缩小为4个。这种粗放的分工体系为丰田在美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独特的国民性
最后,丰田生产体系的成功与日本的国民性、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日本特殊的历史、武士道文化、教育制度、经济体系和战后发展特殊条件有重大的关系。美国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日本作家新渡户稻造所著的《武士道》,中国人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和蒋百里所著的《日本人》都对日本民族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丰田管理模式的理念、思维、文化、实践和实施都要求有十分严格的纪律、说一不二的执行力、步调一致的团队意识和细腻执着的专业精神。这些苛刻的、严格的、有时看上去不尽人情的要求与日本的国民性、民族凝聚性、日本人的团队意识、社会和教育制度所产生的依赖心里都十分融洽、吻合。
学习丰田生产体系的核心是要学习其精髓和内涵,而不是形式和模式。丰田生产体系的精髓是它对员工的高度重视、培养和培育,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生产过程中浪费现象的深恶痛绝、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执着信念。我们研究丰田,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顺利照搬它的管理模式并获得成功,而是在此过程中,发现如何找到适合本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管理方法没有最好的,而只有最适合的。
关于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和美国工业发展过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国工业发展过程、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