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运信息系统生产(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

网友投稿 555 2023-02-0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网运信息系统生产,以及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网运信息系统生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才能打造一个高端高效的网络运营系统

1、销售流程的不断优化
 销售流程的不断优化是企业打造高效的网络运营系统的开始,作为企业的**,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关注的几个数据是流量、询盘率及有效咨询率、成交额。如何让这些数据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呢?
首先,在流量提升方面,付费推广、图片和视频的收集、原创软文的发布、社会化营销和邮件营销的开展、网站的优化、各类平台信息的更新和发布等都是流量提升的方式,这些方式企业都可以去尝试,重点在于企业要不断的去做,把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做下去,比如企业要做到每天都坚持更新网站上的信息。(主要推广人员和编辑人员负责)
其次,在询盘转化提升方面,企业需要做的有用户登陆页面的策划、网站探头和常见问题(FAQ)的设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其中常见问题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最重要的。(登录页、网站探头是SEM、美工、程序相互配合)
FAQ的设置需要企业把用户常遇到的问题归类并总结好放到网站上去,在网络营销中,FAQ被认为是一种常用的在线顾客服务手段,一个好的FAQ系统,至少可以回答用户80%的问题,这样不仅方便了用户,也**减轻了网站工作人员的压力,节省了大量的顾客服务成本,并且增加了顾客的满意度,提高用户的体验。因此,企业应该重视FAQ的设计。(主要客服人员负责,因为他们是直接与客户交流,更懂客户问题)
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说,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它的实施基础。CRM能够帮助客服人员了解和提炼用户的真正所需,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寻找有价值的目标用户以及挖掘用户的潜在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服人员做追销,把每一次的询盘都做好记录,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把更多的用户拉回来,实现达成的机会。(主要客服人员负责,记录与客户交流中的相关数据)
最后,业务成交率的提升方面,找对人说对话,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话术设计原则,企业要懂得分析用户的需求,对用户进行分类、分配以及管理,企业不要让客服一个人来做,而是把所有的业务伙伴都加入进来,客服人员在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把用户的联系方式和名字交给业务伙伴去进行跟踪,再由客服人员对业务伙伴进行跟进。这样每个人的工作才更加清晰,分工合作,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追销人员负责,有些公司可能就是客服,有些公司是网络追销员)
 2、网络营销团队架构的搭建目标是成功的灯塔,而企业网络营销团队的架构则是目标的阶梯,让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一步步的往上爬,一步步的去实现。那么企业网络营销团队应该由哪些人员去组成呢?运营总监、推广人员、SEO专员、网络编辑、美工以及客服,网络营销没有执行,一切就等于零。
在紧张的阶段中,如果企业没有这么多人才怎么办?小编告诉你,作为企业的**必须要重视和你一起打江山,闯世界的伙伴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你,他们可以与企业同生共死,对企业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他们,企业可以先从他们开始分配,再去解决招人才的困难。网络营销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立刻、马上去做出来的,企业的网络营销要有三流的策略加上一流的执行,而这一流的执行靠的就是你的网络营销团队!
3、检查工具的使用网络营销,离不开数据的检查,这里所说的数据,包含有销售流程优化过程中需要的数据、定位的准确性、网站转化率提升所需的数据、企业日常的决策需要的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的数据以及投入回报的数据,企业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呢?小编推荐免费的CNZZ站长统计工具和百度统计工具。
除了以上这些数据,企业需要做的还有员工的绩效考核,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标准和流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去实现每个岗位目标的达成,通过绩效考核的设置,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今天的生活是昨天创造的,要想明天继续美好,企业还需要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勉励,对员工持有一颗关怀和鼓励的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工作进度,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有表现优秀的员工需要分享,让大家一起互相学**,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计算机信息生产系统发生重大故障时,网点负责人要注意做好哪几项工作

3.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网运信息系统生产,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网运信息系统生产,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建立高效准确的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分析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科技成果的定义3.2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3.2.1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详细计划等。3.2.2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企业网站、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信息系统的购置、引进、开发、推广及应用等。3.2.3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主要包括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管理规范、操作使用规程和运行维护管理等。软件:系指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以及企业其网运信息系统生产他业务处理软件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服务的系统。3.3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一个功能完备、内容丰富、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中信息的全面、准确、实时、高效应用,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提供决策支持辅助分析的手段,使企业各项业务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共享。3.4信息化设备范畴3.4.1信息化设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3.4.2信息化基础设备是指厂内专门供员工工作业务,获取相关业务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的附属设备(如服务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无线上网卡、VPN客户端、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字机、绘图仪打印机)凡属下列情形的之一的均属我厂信息化基础设备:利用本厂经费购置的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厂内各类公有资金购置的;外单位、组织或个人赠送给我厂各部(室)、中心的;其它以我厂名义取得或接受的。3.4.3计算机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机房设施、光纤传输设施、线缆介质等。3.5信息化网络范畴3.5.1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本标准中的局域网系指企业内部公网络。3.5.2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也称远程网,简称WAN。一种用来实现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城域网的互连,可提供不同地区、城市和国家之间的计算机通信的远程计算机网。本标准中的广域网系指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广域网络,视频会议、一体化平台专有网络。3.5.3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3.5.4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即是指在因特网上所建立的企业网络,并且此企业网络拥有与专用网络相同的安全、管理及功能等特点。本标准中的VPN网系指局域网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连接的企业公私有网络。3.2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3.2.1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详细计划等。3.2.2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企业网站、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信息系统的购置、引进、开发、推广及应用等。3.2.3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主要包括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管理规范、操作使用规程和运行维护管理等。软件:系指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以及企业其他业务处理软件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服务的系统。3.3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一个功能完备、内容丰富、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中信息的全面、准确、实时、高效应用,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提供决策支持辅助分析的手段,使企业各项业务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共享。3.4信息化设备范畴3.4.1信息化设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3.4.2信息化基础设备是指厂内专门供员工工作业务,获取相关业务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的附属设备(如服务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无线上网卡、VPN客户端、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字机、绘图仪打印机)凡属下列情形的之一的均属我厂信息化基础设备:利用本厂经费购置的;厂内各类公有资金购置的;外单位、组织或个人赠送给我厂各部(室)、中心的;其它以我厂名义取得或接受的。3.4.3计算机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机房设施、光纤传输设施、线缆介质等。3.5信息化网络范畴3.5.1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本标准中的局域网系指企业内部公网络。3.5.2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也称远程网,简称WAN。一种用来实现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城域网的互连,可提供不同地区、城市和国家之间的计算机通信的远程计算机网。3.5.3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3.5.4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即是指在因特网上所建立的企业网络,并且此企业网络拥有与专用网络相同的安全、管理及功能等特点。4.2厂信息化业务主管部门,对全厂信息化建设工作实行归口管理。主要职责为:4.2.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等。4.2.2审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引进以及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重大工程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规划,组织签订信息化技术服务合同,并定期检查信息化项目建设服务合同的执行情况。4.2.3参加新建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系统项目的设计审查、可行性方案、实施方案、系统调试、试运行等阶段的技术监控管理和质量验收工作。4.2.4组织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制度等制(修)订、贯彻实施工作。4.2.5组织制定厂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信息化资料报送。4.2.6监督与指导厂属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推广工作,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4.2.7组织召开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和推广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4.3微机中心作为厂信息化建设日常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为:4.3.1负责组织落实厂信息化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和统计上报工作。4.3.2监督、检查、指导全厂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信息安全及防病毒工作。4.3.3负责厂计算机网络系统(包含所属专业电力二次系统,《电力二次目录》,参见附录I)安装、改造、维护。4.3.4负责数据中心服务器、信息网络设备的运维、备份、管理。4.3.5监督、指导各二级单位专兼职微机管理员开展网络安全、设备档案、及日常维护工作。4.3.6负责厂级领导、单控制室的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日常维护工作。4.3.7负责“WWW”网站日常维护、建设、开发、备份。4.3.8组织进行全厂信息化设备普查统计,更新信息化设备台帐。4.3.9会同有关单位,完成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系统应用的培训。4.3.10建立厂出口网络ISP供应商的档案,账户信息,移动公业账户信息,负责定期向ISP供应商缴纳网络费用。4.4应用部门(各二级单位)主要职责4.4.1各二级单位是计算机设备的直接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工作负直接责任。4.4.2贯彻执行厂下发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内容,制定本单位具体的实施细则。4.4.3及时向市场运营部汇报计算机及应用系统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4.4.4各单位设兼(专)职计算机管理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日常维护及管理。如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微机中心。4.4.5各部门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的日常安装、维护、管理、资产卡片由所在单位负责,发生变更及时报市场运营部备档。4.4.6配合信息化主管部门做好本单位信息化设备维护、应用系统的管理、应用推广、统计上报工作。4.4.7各部门必须监督保护安装在本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确保正常工作,不得擅自对设备停电、迁移,发现问题立即向市场运营部汇报。4.4.8各部门应用系统的应用人员账号及密码(必须设置密码并定期更改)应严格保管,避免外泄,负责备份本岗位的数据。应用人员变动,兼职管理员应及时通知微机中心专责管理员,以便重新授权。4.4.9负责提出本单位计算机规划、设备需求计划。4.4.10按要求建立并完善本单位设备台帐、信息安全措施、信息系统账户等维护档案。4.4.11具备专用网络、专用服务器(如财务、电力二次)的单位,必须确定专人专责,按照统一要求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服务器运行档案、应急预案等档案资料,递交档案室、微机中心存档,如有人员变动或岗位更换,保证全部档案资料移交,立即更换相关密码。4.5管理原则和责任分工4.5.1信息化建设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责任管理部门负责推动应用,并对应用效果负责。4.5.2各级网站、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平台,在上线运行前,都要明确责任管理部门,责任管理部门设立应用系统管理员,负责应用系统账户、信息更新维护。责任管理部门负责制(修)订相应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考核。4.5.3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负责组织签订信息化合同,负责组织落实信息化项目推广、实施、验收工作,负责信息化管理的总结、上报和分析工作,负责电力市场、信息网站、视频会议、企业邮件、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和硬件平台、网络安全综合防护管理。5信息化基础设备管理部分5.1信息化基础设备是指厂内专门供员工工作业务,获取相关业务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的附属设备。5.2凡属下列情形的之一的均属我厂信息化基础设备设备:利用本厂经费购置的;厂内各类公有资金购置的;外单位、组织或个人赠送给我厂各部(室)、中心的;其它以我厂名义取得或接受的。5.3厂信息化基础设备的维护主管部门,负责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的计划、验收、分配、维护工作,以及维修和报废鉴定工作,每年在10月末前完成信息化基础设备档案普查和统计,更新“信息化基础设备台帐”(参见附录J)档案。5.4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运行的安全、稳定作为本单位的生产运行设备对待,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上网、谁负责、管理员负总责”的原则,按照《信息化考核细则》和有关考核管理法实施监督考核。5.5计算机设备要做到“物尽其用”,要通过单位内部调换、厂范围调换和对原有设备升级等法,适度控制新增计算机数量。5.6基础设备维护5.6.1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如是专人专机,则使用人就是计算机的责任人;如果是公用设备,则部室组长、班长作为计算机的责任人;计算机网络运行设备安装所在的公室、班组的负责人作为设备的责任人;兼职微机管理员对所辖区内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等负总责。5.6.2设备责任人对所管辖的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存在的异常和发生故障的情况,具备基本的故障处理能力;对于发现的设备异常要及时通知兼职微机管理员进行消除;重大设备问题及时报告微机中心,由市场运营部经过对设备的检查,提出整改意见。5.6.3计算机使用人员(设备专责人)、各单位兼职微机员,要通过加强对设备软、硬件维护,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如发生丢失,则根据情节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处理,丢失设备由本单位负责。5.6.4当人员调动时,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保留在原岗位,如需要带走必须经过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岗位移交方需填写《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交接单》(参见附录K)。经营者集团领导的信息化设备的移交和清查由厂务工作部负责,5.6.5严禁私自拆卸或更换公计算机及外设的配件;严禁外借、外带相关设备。5.6.6各单位闲置的计算机及外设,要及时上交市场运营部,以便在厂范围内调配。上交设备的内部配置,必须与市场运营部掌握的设备档案一致。5.6.7各单位计算机备件的维修、更换以及消耗性材料的发生、领取,其费用由各二级单位负责。5.7基础设备申请及选购5.7.1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的购置应遵循统一机型的原则,优先采用品牌机系列和主流机型,既充分利用设备、又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便于维护和联网。5.7.2厂属各单位应在每年11初上报下一年度《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购买/升级审批单》(参见附录L)至市场运营部;市场运营部根据“信息化基础设备台账”和现状调查,汇总形成信息化设备零购计划,提出下年度信息化基础设备更新计划和预算,报设备管理部汇总零购计划,经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后纳入厂预算计划管理。5.7.3没有年度预算需单独购置(更新)信息化基础设备,必须填报《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购买/升级审批单》,由市场运营部提出配置方案,定期汇总上报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5.7.4根据需求计划和核准后的配置方案,由市场运营部提报设备零购采购计划。5.7.5编制年度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的分配、调配方案《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分配方案》(参见附录M),经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负责实施。5.7.6计算机设备在新机验收、调拨时,根据《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交接单》进行。各单位自行购入的计算机设备也应填报《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分配方案》,更新本部计算机档案,同时资产卡片和台账一并上报市场运营部。5.7.7凡属厂部统一调拨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固定资产卡片有市场运营部统一管理,副卡随机器调动,由计算机专责人员核查,其他人不得私自以任何借口留下附属设备或更改配置。5.7.8验货后若有设备异常,则根据相应技术协议由物资供应部负责处理。5.8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维修5.8.1厂各单位计算机备件的维修、更换以及消耗性材料的发生、领取,其费用由各二级单位负责。5.8.2计算机设备专责人发现机器运行中出现故障,立即通知本单位兼职微机管理员,由其进行技术处理,如果判断不清原因必须立即停止使用,保留现场,并通知微机中心。在保修期内的计算机设备由使用部门通知物资供应部,及时与销售单位联系,返厂维修。保修期外的计算机设备,经确认是硬件主板、CPU、显示器、打印机、笔记本等重要部件故障需外委维修,填写《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维修审批单》(参见附录N),由市场运营部鉴定后,指定售后服务商进行有偿维修,费用走厂维修费用,其他部件故障需发生费用走各二级单位维护费用。5.8.3无法使用和已超出折旧期的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应及时报废。填写《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报废审批单》(参见附录O),经市场运营部鉴定可报废的设备,应按厂关于设备报废的有关规定,履行正常的报批手续后方可进行报废处理。5.9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的使用要求5.9.1各使用部门对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均应妥善保管,责任到人,严格按照相应设备的使用说明的要求进行使用。责任人转换岗位必须在部门负责人监督下交接手续,因未及时移交手续而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所在部门承担责任。5.9.2各使用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使用者的技术水平。5.9.3所有计算机、公设备及附属设备要严格控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不得擅自改变公设备的用途,对任务不明、公物私用、上班娱乐、积压浪费的设备,主管部门将收回另行处理。5.9.4各部门需借用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时,需填写《计算机设备借用单》(参见附录P)并经借用部门领导及主管部门批准。借用时,借用人员需检查所借电脑是否完好。归还时,由主管部门相关人员检查是否完好,如有损坏,损失由借用人员承担。5.9.5凡因日常管理、维护保养、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根据损坏程度,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7机房及硬件设备管理7.1机房管理7.1.1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相关主机及通信设备是厂网络运行的关键设备,必须统一放置在中心机房内,不得擅自配置或更换,更不能挪作他用。7.1.2中心机房要保持清洁、卫生,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7.1.3建立机房登记制度,对本地局域网络、互联网、VPN网、广域网的运行,建立档案。未发生故障或故障隐患时网络管理员不可对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VPN和服务器及各种设备进行任何调试,对所发生的故障、处理过程和结果等做好详细登记。7.1.4网管人员应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的各种帐号、口令严格保密,并做好设备配置备份。监控网络上的数据流,从中检测出攻击的行为并给予响应和处理。7.1.5关注各种操作系统补丁发布情况,做好操作系统的补丁修正工作。在操作系统补丁升级前,需要确认升级不会对应用系统产生影响。7.1.6机房日常管理人员建立和维护《机房设备台账》(参见附录T)。7.2机房出入管理7.2.1机房钥匙由机房工作人员保管,不能随意转借。丢失要及时声明。7.2.2严禁非机房工作人员进入机房。非工作人员、外单位来访人员或其他人员进入机房,需事先征得计划发展部同意,认真填写登记表《机房出入登记表》(参见附录U)后方可进入,并保证至少一名机房工作人员在场。7.2.3进入机房人员应遵守机房管理制度,更换专用工作鞋;机房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7.2.4进入机房人员不得携带任何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电磁、辐射性、流体物质等对设备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物品。7.3机房安全管理7.3.1机房工作人员随时监控中心设备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按照正确规程进行操作,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7.3.2机房工作人员早进入、晚离开时注意观察空调状况,并检查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离开时察看灯、门、窗、锁是否关好。7.3.3非机房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本机房任何设备,不得对运行设备及各种配置进行更改。7.3.4机房工作人员应恪守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泄露各种信息资料与数据,履行保密承诺书的各项条款。7.3.5中心机房内严禁吸烟、喝水、饮食、嬉戏和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机房安静。7.3.6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中心机房无人时必须锁门。7.3.7机房及周边地区严禁烟火,不能明火作业。7.4操作管理7.4.1中心机房设备实行专人负责作业制度;操作人员遵守值班制度,不得擅自脱岗。7.4.2操作人员必须及时填写《设备维护手册》、《设备维护/操作/备份记录》(参见附录V)等各种登记簿。7.4.3严格按照每日预定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对新增业务及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流程的应事先进行详细安排并书面报市场运营部领导批准签字后方可执行;所有操作变更必须有存档记录。7.4.4值班人员必须密切监视中心设备运行状况以及各网点运行情况,确保安全、高效运行。7.4.5严格按规章制度要求做各种数据、文件的备份工作。中心服务器数据库要定期进行备份,专人保管。所有重要文档定期整理装订,专人保管,以备后查。7.4.6为确保数据的安全保密,对各业务单位、业务部门送交的数据及处理后的数据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履行交接登记手续。7.5运行管理7.5.1未经领导或信息专责批准,不得在中心机房设备上编写、修改、更换各类软件系统及更改设备参数配置。7.5.2各类软件系统的维护、增删、配置的更改,各类硬件设备的添加、更换必需经市场运营部信息专责或主管领导书面批准后方可进行;必须按规定进行详细登记和记录,对各类软件、现场资料、档案整理存档。7.5.3机房应张贴详细的应急处理流程和相关单位的联系电话,应急处理流程每六个月应安排一次应急事故处理演习,应急处理流程必须随系统的变化而及时更新。7.5.4机房管理人员每天必须按时完成定期工作,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同时在机房工作记录簿上详细记录;如果自己处理不网运信息系统生产了,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及时处理。7.5.5工作时间内机房必须有值班人员,值班人员一般由机房维护人员担任。7.5.6机房管理人员应于每个工作日上班前检查机房所有设备的运行状况,还应同时检查安全保障设备(UPS电源、防雷装置、空调等)的状况,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7.5.7机房工作必须遵循汇报原则,工作日志、故障报告,及出现事故应及时报告信息主管部门。

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学科发展
《管理学家》

许立达 (美国弗吉尼亚Old Dominion University)
1 引言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依赖于信息的获得和利用,特别是任何企业决策都需要信息。信息是一种资源,利用好信息资源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种种其它资源。主要用于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MIS)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表明人们普遍认可有效地利用企业信息可帮助企业更好地制订企业规划,做好企业决策,并改善企业的效益。
本文介绍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学科背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介绍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管理的概念以及现代信息集成的概念。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会有助于对管理信息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2 管理信息系统的由来和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包含抽象的系统概念和管理概念,以及具体的信息技术和实际应用。其学科框架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
(1) 基本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与信息系统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管理理论其中包括系统科学理论,计算器科学理论,竟争战略理论等。
(2)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
(3) 系统开发:这一部分涉及企业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如何规划,开发和运作信息系统,涉及到许多系统开发方法。
(4) 系统运行:信息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
(5) 系统管理: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如何有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方式和策略。
2.1 信息的概念
信息可以信息源(如内外)或形式(如数值或非数值)等特征来加以区别。非数值形式信息可以是结构性的或非结构性的。管理信息可以是结构性的或非结构性的。在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信息单元具有其特殊的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如同能源,资金和人力资源,对企业这样的信息单元来说,信息是一种基本资源,因为没有信息企业是不能运行的。虽然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但信息却把整个企业联系在一起。由于信息的无形性,往往使企业在分配和运作各类资源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把信息纳入资源计划。信息资源的利用涉及信息和信息技术。如前所述信息是一种资源,而信息技术则指收集,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手段。当前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和使用,这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加以妥善管理和有效利用。
2.2 信息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息管理可定义为企业有能力收集,存储,检索,传递和利用信息,特别是能以有效形式提供有用信息供决策之用。从评价标准来说,信息管理要求做到信息有用,有效,作为信息管理工具的信息系统要能体现经济价值,在实质水平上改进企业运行水平。从技术角度来说,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来管理企业信息。
2.3 系统理论奠定信息系统理论基石
20世纪后半叶是系统科学篷勃发展的时期。自1940年代以来,许多系统名词相继出现其中包括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理论,控制论,系统分析,系统方法,以及系统思维等。此后所有这些名词被统一在系统科学之下。系统科学思想曾深入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其中也自然包括了信息系统学科。系统科学被认为是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其概念被广泛用于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普通系统理论(General Systems Theory)和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s)基础之上的。这主要包括两大普通系统理论模型,即输入-过程-输出模型和系统-子系统-系统环境模型。先谈谈输入-过程-输出模型。普通系统是由许多互联功能所组成,其目的是以有组织的形式接受输入产生输出。普通系统通常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中三个相互作用的基本功能包括输入,过程和输出。输入指进入系统参与过程的元素如原材料或能量。过程指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进程如制造过程或数学计算。输出指经过转化过程得到的元素如制成品或管理信息。一个实例可以是一个制造系统接受原材料作为输入,在输入参与过程后,产生制成品作为输出。而在这一制造过程中伴随物流必有信息流,作为信息系统正是去追踪和描述此种信息流的系统。当然信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系统,即接受数据作为输入在参与过程后以信息的形式输出。如在上述普通系统模型中引入另外两个功能则使模型更为有用。这两个功能是反馈和控制。一个具备反馈和控制能力的系统被称为控制系统(Cybernetic System),即具备自监控,自调节能力的系统。反馈主要指系统有能力把有关系统输出的数据反馈给其输入部分为必要的调节提供信息。控制则指在对系统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后确定系统是否实现目标。如未实现目标,系统则要对其输入或过程部分进行适当调节以得到期望的输出。把反馈和控制功能加入到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型中去使模型更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另一普通系统模型称为“系统-子系统-系统环境模型”。在设计企业信息系统时,往往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企业部门为子系统,企业外部为系统环境。通过对系统-子系统-系统环境的多层次精细化分析,无论系统如何复杂,从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都有可能设计出一个较好的系统。简单地来说,输入-过程-输出模型使我们有可能仿真物流和信息流,而系统-子系统-系统环境模型则使我们有可能在概念和逻缉水平上理解,分析和设计具有高度复杂性的企业信息系统。
2.4 信息系统概念和演化
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系统,信息系统则是企业的一个子系统。随着计算器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各管理层的决策,信息系统从而被视为企业内部最具价值的子系统之一。采用企业信息系统有许多优点其中包括直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等。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接受数据/信息以作为输入,通过过程转换,以信息的形式输出结果。此种信息往往是为某一信息需求服务的。在这一信息转换过程中涉及的功能包括:(1)数据的产生:企业内部数据的产生或获取;(2)数据的记录;(3)数据的处理过程;(4)信息的产生,存储,检索和传递;(5)信息为其需求所用。
有关信息系统的定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1980年代初期信息系统被定义为“由人员,事务处理程序,数据,硬软件和组织机构组成的一个系统用于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数据/信息。此类数据/信息主要用于两个层次:一是用于生产运作层次的事务处理,二是用于管理决策”。虽然这一定义在当时来说显得十分全面,但此定义显然仅包括信息系统的其中两个使用对象,即生产运作层管理和中层管理,而未包括其第三个使用对象即高层管理。然而从上述定义可推出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特征:(1) 信息系统不单纯是一个计算器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事务处理程序,数据,硬软件和组织结构组成的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2)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企业的基本运作以及管理决策;(3)用于生产运作层的属事务处理性质的系统和用于中层管理决策的系统有不同之处。
1980年代后期,随着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扩大到高层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开始面向企业的各个层次并为之提供服务,同时系统的名称也开始分化。具体来说企业信息系统开始由三个子系统来加以定义和描述。子系统一是为企业基础层即生产运作层服务的系统,称为数据处理系统(Data Processing System)。从系统角度来说此类系统以事务处理系统为主。子系统二是为企业中层即中层管理服务的系统,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从系统角度来说此类系统在事务处理系统基础上增加了可供中层管理决策之用的部分系统。子系统三是为企业高层即高层管理服务的系统,称为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此类系统也被称为高层管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IS。近年来开始普遍采用新的名称为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System),简称OLAP。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此类系统在数据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供了可供高层管理决策之用的部分系统。
由于信息系统不单纯是一个计算器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事务处理程序,数据,硬软件和组织结构组成的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因而自1970年代初期早期企业信息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出现了许多需要从管理学角度来介决的问题。于是在1970年代后期美国管理学界开始对企业信息系统加以关注,与此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即MIS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出现了。
2.5 管理信息系统(MIS)及其研究对象
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很多,有较重视侧面的,也有较重视全面概貌的。其中一个定义为:“管理信息系统用规范的手段,根据企业内外数据来源,向企业所有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使他们可就企业规划和管理作及时有效的决策”。简单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数据加以处理使其变为信息并将此种信息传递给管理层以供决策之用。那么管理信息系统所促成的管理功能是什么,此种管理功能又涉及哪一个决策层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不难发现:(1)就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的性质而言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兼而有之,这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既支持对生产运作层进行管理(其数据主要为结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在生产运作层之上的管理决策(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兼有之);(2)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供中层决策之用的系统,因高层管理决策其数据结构主要为非结构形式;(3) 虽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供中层决策之用的系统,然而管理信息系统寻求的服务对象则是企业整体。
管理信息的价值在于特定管理层把信息用于特定决策及其决策产生的效果。因而了解不同管理层的决策特点十分重要,这样才能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管理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为生产运作/事务处理层次(经理职务如运输主管),中层为战术层次(经理职务如会计或销售经理),高层为战略层次(经理职务如总经理,董事长)。对基础层来说,数据相对较结构化。对战术层来说,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兼而有之。对战略层次来说,数据较非结构化。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Simon)把决策分成程序性(programable)和非程序性
(non-programable)决策。程序性决策指规则型或重复型决策,而且决策准则是预知的。非程序性决策指决策较新,无结构,问题和决策准则非预知。就决策层次来说,基础层的决策属程序型,战术层的决策程序型和非程序型兼而有之,战略层的决策属非程序型。如上所述,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供中层决策之用的系统,然而管理信息系统寻求的服务对象则是企业整体,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为企业高层提供专门信息系统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决策支持系统,高层管理信息系统和联机分析处理系统的出现。换言之,由于企业信息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的不同系统特点,服务对象不尽一致,最终导致管理信息系统的细分化,即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含决策支持系统)。
显然对于不同层次的决策,决策程序不一样,导致信息要求不一样,因而对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这给设计用于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带来不同设计要求,比如必须对下列因素加以重视,如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者在企业中所起作用,企业类型,企业环境等。企业管理层和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因素的认可和理解是研制有效信息系统的先决条件。
除了上文所述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被细分为三个不同系统,目前正在发生的是管理信息系统定义的泛化。由于信息系统不仅仅在企业中被使用,换言之在各行各业中均有广泛应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名称正在朝“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转变。这直接导致了目前信息系统学科定义的演化,即从1970年代起始的,传统的,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演化为较为广义的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IS),并进一步从较为广义的信息系统演化为包含更为广泛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这一趋势决定了学科的定义,学科研究的对象,学科知识的组成,以及学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同时影响到学科设置的变化。举例来说,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为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属管理学研究范畴,而用于非企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如医学信息系统(Medical Informatics)则不一定全属管理学研究范畴。在这一意义上,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和研制广义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从较为广义的信息系统开发含义更为广泛的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作为计算器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直接应用,包含在不同行业中使用的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学科。
2.6 信息系统规划和开发
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是一个小型企业,管理也很少全部依赖于现场实际观察运作情况。利用信息系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是当前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管理人员有责任代表企业提出建立系统并责成不断改进系统。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也有责任照顾企业内用户的需求对企业信息技术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信息技术会同时带来机会和挑战。
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十分重要。及时运行体现先进技术水准的信息系统可直接支持企业的战略兰图及其实施。比如当前企业系统的集成化成为一个主要趋势。但许多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一些互不相联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一子系统又各自使用其自己的数据库。往往每一子系统用于介决一,二个问题,而数据库之间的多重数据转换是非自动化的。这使系统的效率受到很大影响。若采用服务器可起到数据库集中管理的作用,但不能实施自动数据转换。然而数据集成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在系统规划中忽视系统集成化产生的负面经营结果。一个例子是汤姆逊家用电器公司。由于仍采用老旧库存系统,零售商无法就主要商品迅速进货。后采用直接与内部生产和物流系统联机的需求协调系统,缺货率减低到1%,需求预测准确率提高到95%。另一个是波音公司的例子。1997年由于波音公司在信息系统集成化方面动作迟晚,致使建造飞机过程中所需约六百万个零部件的传送不够通畅,导致装配拖延,直接经济损失16亿美元。在吸取教训后,波音迅速把供应链概念引入内部生产系统,其结果十分喜人。在四年中生产能力提高100%,飞机生产准备时间缩短60%。
许多企业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开发方法。该方法也称为系统开发周期方法。这一方法提倡企业用户和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就企业的信息处理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典型的工作包括提出拟建系统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建立原型,系统运行,系统维护以适应企业运作环境的变化和保持信息系统实际价值。尽管采用了一些先进的设计方法, 但在实际中仍出现许多问题。出现的问题包括 在设计阶段管理层的参与不多,系统的重点不够明确, 过于偏重于数据处理,技术部门对管理层和企业真正的信息需要了解不够,缺乏高层管理的重视等。显然为了成功地设计和运行信息系统,不但要重视技术因素,还要重视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一些行为因素。在系统设计阶段管理层要充分参与,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必须对企业结构,企业管理及其运行有充分了解。只有管理层和企业信息部门之间有充分合作,才能开发和运行高效的信息系统。困难在于管理层往往不能明确阐述他们对信息的要求,而信息技术部门往往对企业管理业务没有透彻了解。简言之,管理层和
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管理层和信息技术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共同深入了解对于开发适用的系统来说极为重要。
简言之,虽然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信息技术,但由于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到企业环境和人员等因素的复杂系统,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出现许多实际问题有待于研究和介决。企业有可能由于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不当或使用不当,不但产生技术上的问题还致使企业运作出现问题。此外,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十分重要。企业应使其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企业战略,企业过程改进,促进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文化改善。特别重要的是企业信息系统和技术必须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战略兰图与实施。
3 信息系统的若干研究方法
3.1 系统科学与数学方法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系统由子系统所组成,而子系统又影响到系统的存在。事件的发生同时受到系统内部及其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考虑整体的模型必须包括系统和环境。系统思维还认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与当系统被分解为子系统时的特性是不同的。系统整体方法(Holistic Approach)强调研究系统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系统整体。系统思维不但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中被广泛使用,还被应用于许多专用系统之中。
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普理高津(Prigogine)和德国科学家哈肯(Haken)分别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是系统科学中两项基本理论。这两项理论对许多领域中的自组织现象均有深刻含义,同样它们在信息系统中也有其应用。信息系统的技术指针之一是如何使信息/知识有序化,因而保序性在信息系统中极为重要。通过对信息系统中火商的分析,可揭示耗散结构理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启示,其中包括维持系统于非平衡状况,公开系统,促进动态协同行为,以及有选择地扩大波动性。
许多信息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系统思维,在市政规划领域中有两个模型明确采纳了系统思维。一个模型是Rubenstein-Montano 和Zandi模型。这是一个有关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模型,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及其环境作了基于系统整体思维的仿真。虽然该模型在系统实现时未能包括所有系统参数,但其建模思想充分体现了系统方法的思路。另一市政信息系统采用了软系统方法(Soft Systems Methodology)。这一系统确认组织机构特性会影响到规划的有效性,并把系统思维直接与知识管理联系起来。在系统设计中,该系统把信息系统设计中的组织机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在信息系统开发(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ISD)方面,近年来应用系统观点的研究趋向于增多。最近的一项研究应用系统观点就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信息系统开发进行了分析,提出信息系统开发三段论,其中特别把信息系统看成社会系统,强调信息系统的双重性并揭示信息系统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不同作用。比如当信息系统处于社会阶段时其典型特点是同时具有内向性和外向性,在这一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内向性和外向性极为重要。
维度(Dimensionality)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近年来已被引入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检索,信息系统规划,软件开发以及系统开发之中。国际著名的系统科学创始人沃菲尔德(Warfield)是这样定义维度的,“如果我们假设一个系统包括可分辨的子系统,我们就有理由假设有维度的集合,某些维度可能对一些特殊的子系统有作用,而某些维度仅对整个系统有作用或仅对整个系统具有意义”。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同维度相互作用。比如软件质量就是一个多维系统。在目前的许多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些非技术性的维度往往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某些信息系统技术上很成功但其在实际应用方面不尽理想。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典型的维度缺失包括认知维缺失,进化维缺失和时间维缺失等。其中一个更重要的缺失是子系统-维度整合的遗漏。被沿用多年的系统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缺乏把局部的总和表现为整体的能力,特别是由于没有能力整合子系统和维度,致使大型系统的结构往往无法显现。
沃菲尔德就维度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必需多样性定律(Law of Requisite Variety)。这一定律要求系统设计中涉及的维度必须与信息系统中隐含的维度相一致。假设Ks表示信息系统中隐含的维度,Km表示系统设计者定义的维度。在目前的许多系统设计中,由于对系统的概念化不够深入对系统的维度往往掌握不全,即Km
就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是当前信息系统研究中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严峻的任务。这方面的工作要求能仿真不同系统,子系统和维度的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在这一方面,系统科学和数学可提供合适的概念和方法来高度综合所需的知识。就系统科学和数学的关系而言,研究指出系统理论可为大多数数学模型提供帮助。比如系统科学概念被用于系统动力学,仿真仿真,图论和组合优化。系统理论中的方法可帮助建模者组织思维,并进行精确分析和综合。从数学理论的组成来说,传统的数学系统理论包括有限状态机理论,离散自动机理论,基于微分方程和统计力学的几乎所有物理和工程中所用的经典模型。研究指出其它的一些具有概括能力的数学分支如代数几何学,组合理论,图论,逻辑,集论和拓扑学也会加入到可用数学工具的行列。
目前在系统科学领域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建立一项有关信息系统的统一完整理论。巨系统理论是一项用于研究复杂公开巨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探讨具有复杂结构的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的这一理论旨在综合许多学科的不同知识并把它们形成整体用于研究复杂系统。此外,有关系统理论与信息系统设计的逻辑映像理论正在研究之中。控制论,计算器科学和系统研究正在被综合成基于计算器的系统理论。这些发展都将为建立一项完整的信息系统理论提供基础。
3.2 定性研究
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定性研究也正在成为一种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建模来量化不易量化的信息系统中的管理变量,从而确定模型的组成及其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关信息系统的管理理论。分析过程中采用假设检验和统计分析。一般来说200个样本是可接受的采样规模。这里举一个例子。管理信息系统对工业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了从管理理论上证实这一点,定性研究是一种主要研究手段。最近一项研究涉及到管理信息系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影响。该项研究首
先提出一个理论框架用于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技术的影响。通过以问题答卷形式收集数据样本,建模和假设检验,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制造技术具有重要影响。该项研究并就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提出具体建议。比如当企业的制造技术从低复杂性走向高复杂性时,对信息系统往往提出更高的具体要求。
4 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
4.1 学科演化
20世纪60至70年代,企业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事务处理和电子数据处理。此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注重于给企业中层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主要是提供一些预先设定的管理报表。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由此类系统提供的预先设定的管理报表显然不能满足高层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出现了。此类系统的作用是为高层决策者提供非预先设定,即刻需要的有关决策信息。这类信息的特点是能满足特殊专门需要。进入1980年代,对信息系统又有了新的要求。如前所述企业高层往往并不直接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报表,同时尽管决策支持系统可提供适合于高层决策的分析建模工具,但高层管理层实际使用此类系统的并不多。于是高层管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出现了。该系统的目的是为高层决策者随时提供他们所需的重要信息,并特别注重使用方便并具有可提供高层决策者喜欢的报告格式的特点。此后由于人工智能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开始得到应用,专家系统和知识系统开始相继出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交,由于认识到信息系统的战略重要性,信息系统被管理信息系统学者赋予一种新的色彩,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名称出现了。把信息系统称为战略信系统的学者认为当信息系统发挥一种企业战略作用时,信息系统的地位应被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是企业过程,生产和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争取竟争地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到了1990年代计算器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的形式和格局,随之电子商务出现了。电子商务无论是对当代企业的运作还是管理都是一场革命,把信息系统推向了集成信息系统时代。
4.2 信息系统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把信息系统主要分为供企业运作用的系统和供决策用的系统。供企业运作用的系统中主要有三个子系统,事务处理系统,企业过程控制系统和企业内部工作协调系统。供决策用的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决策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或称联机分析处理系统)。企业运作系统可提供为企业内外部所用的信息,但这类系统往往不专门提供可为管理层直接所用的信息。管理层直接所用的信息往往需要用管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方可得到。企业运作系统的目的是有效地处理企业事务,控制企业过程,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事务处理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销售网点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例子是炼油厂的计算器电子传感器连续性地监测化学过程并随时就控制炼油过程做有关调节。企业内部工作协调系统的一个例子是办公自动化系

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随着中国的产业流通结构和应用科技领域一些新动向的显现,物流市场整体也折射出了一些新的热点。作为物流运营管理重要手段的信息系统,已从过去的学习与尝试阶段,逐步提升到了一个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随需而变和应用为先的新阶段。相时而动,对于企业来说,充分了解物流乃至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企业决定外购或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源于市场竞争的逼迫。例如,常有企业为了取得物流外包服务的定单而和系统开发商临时挂钩,快速上线一套系统——因为外包的标书里明确:“有现成的信息系统者优先考虑”;其二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应用前景。例如,移动电话的普及使得物流配载状态的通讯跟踪得以实现,从而企业有必要投入一套货物追踪系统。
随着中国的产业流通结构和应用科技领域一些新动向的显现,物流市场整体也折射出了一些新的热点。作为物流运营管理重要手段的信息系统,已从过去的学习与尝试阶段,逐步提升到了一个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随需而变和应用为先的新阶段。相时而动,对于企业来说,充分了解物流乃至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制造物流风起云涌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制造基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新兴工业园区,今后这些工业园还将逐渐挥师北上,自沿海地区构筑起从南到北的漫长“制造地带”。这一趋势带动了物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与几年前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引发的物流革命不同,这次是由于制造厂商对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管理以及成品运输销售的市场需求,直接带来的物流扩张的弹性效应,这也决定了作为与之配套的物流业务具有明显的制造业的特征:譬如说,如果某著名制造企业采取深度直销模式的话,物流企业就要相应地采取“门到门”、“桌面到桌面”的直运直汇运营模式。如此一来,制造厂商自然会从制造的角度进行物流系统战略选择,在ERP和专用物流系统之间进行权衡。从行业经验的角度出发,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业务状况和投资能力,首先考虑以下方式:把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交由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管理,但是要求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具备物流系统,而且可以与厂商自己的生产计划和财务系统对接;在生产线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考虑先上原材料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系统,然后运作ERP系统;先选择用于生产管理的模块,然后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包括物流在内的整个ERP系统。
通常情况下,ERP系统只负责定单层面的传递,难以纵向深入到物流的操作层面,特别是涉及到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模式时,则属于典型的物流系统范畴。所以,在实际作业中,有些厂商特别是多工厂的厂商可同时采用ERP系统并配以专业的物流仓储和运输配送系统。

外资物流先行一步
中国加入WTO后,外商对华投资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与过去不同,现在的中国已不再是以加工后出口为主要目的、成本低廉的世界工厂,而是有着广阔腹地和客户容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内销市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应了这句古话,在跨国企业开始策划在中国进行生产和销售之前,那些与跨国企业有着商务渊源的商社或咨询公司乃至物流等企业早已未雨绸缪,在中国做好了外资企业的物流外包准备。由于资金充裕又有过长期信息化的经验,外资企业在物流系统选型时,往往有“起点高、速度快、业务流程和系统同步设计”等特点。
外资企业在物流系统选型时会碰到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在跨国公司总部出资的情况下,一般由总部推荐并最终决定系统的类型。基本上尽量采用原来在本国使用过的系统,以保证集团系统的无缝链接。比如日资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日本物流供应商的系统,台资则愿意选择在台湾有业绩的软件产品;由本地出资决策时,企业非常看中系统供应商的品牌和专业经验,首先招标入围国际著名的物流系统供应商;从核心业务考虑,外资企业往往不会自行开发系统,但对相关的系统接口和技术支持服务要求很高;因为有原材料的国际采购和产成品出口的业务,外资企业对系统的功能要求除了通常的运输仓储以外,强调包括进出口通关在内的供应链物流。追求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和外资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系统应用技术、自动化和管理经验三方面。
“汽车物流”引领大潮
近期,国际最著名的汽车集团纷纷抢滩国内市场,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价格和速度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物流效率已成众企业的发展之本。
如果说以前是家电物流配送占据了物流系统领域的高端的话,现在则是汽车物流成为“领头羊”。电子看板、准时制、零库存既是生产方式也是物流方式,并且正在被国内其他非汽车企业效仿。
汽车产业涉及销售门店的网上定货、跨国的零部件采购、广域的装配仓储运输和进出口、维修、环保回收、召回等众多而复杂的环节。由于对零部件和整车物流管理的要求极其苛刻,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能否通过信息系统就取决于“准确及时地接收采购定单和看板指令并反馈送料等物流运转状态信息”。
具体而言,汽车企业或者相关物流企业在选择系统合作伙伴时,十分重视对方在汽车行业的专业背景和成功案例,所以往往只有那些具备全面实力的著名系统供应商才能成为候选;从实际情况来看,外资汽车企业都有较为完善的物流模式和系统支持,国内企业则主要是生产现场管理为主,基本上没有成熟的系统;当前,汽车企业对系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物流管理系统、分销结算系统、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系统。生产控制系统、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统、广域采购配送系统和维修服务管理系统则会成为今后的重点。
另一方面,由于汽车企业牵涉到的上下游厂商很多,所以这类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及系统。
“自动识别”催生商机
目前,以条形码特别是二维条码为主的识别系统在物流和制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物流识别技术手段也有发生重大突破的迹象。具体表现在新一代的电子标签系统(RFID)和自动分拣系统两大方面。
在电子标签系统领域,非接触式可读写的RFID很可能取代纸张印刷的条码而率先在物流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尽管在读写距离制作成本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不过从读写特性、信息容量和反复使用方面比较,RFID具有巨大的技术优越性。
沃尔玛要求其主要的供货商从2005年起在集装箱上加挂电子标签,美国和日本的电子标签推广中心也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日本也已开发出能够同时读写条码和电子标签的识读设备。平台软件厂商纷纷在自己的产品中预设有电子标签的标准驱动接口。
中国最近宣布,将把“加快电子标签的研发和商业应用步伐”作为国家战略。可以预见,一些高端的制造和物流企业将率先从条码系统切换到电子标签系统,打造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日前,北京富士通已研制出大容量、可以随时对储存内容进行追加、删除或修改的RFID——具备安全、可靠等特征。应用该系统后,企业将加速业务流程,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在无限的商机中不断挖掘出新的业务。
在自动分拣系统领域,传统的DPS系统需要电源布线施工,成本比较昂贵,适合于出货频率高、种类多的商品;现在新的系统采用不分正负极的电子标签,不需布线,与库内的无线射频装置组合起来,可实现分拣线上或者仓储区域内的拣货作业的高度自动化,而且安装十分简单,系统成本大大降低。
物流软件重新洗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国内从事物流软件开发的公司有500多家,但具备规模的并不太多。国内专业的物流软件公司数量很少,拥有自己的物流软件产品,主要是产品的销售和二次开发,通常难以全面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以外的系统需求。
通过近几年的磨合,许多优秀的软件和咨询公司逐渐从软件产品转向物流业务本身,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咨询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也从务虚到务实,悟出了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加服务的道理。因为对于大型的物流软件企业来说,要开发一个适合各类企业的软件并非易事。所以,与其说是物流企业选择物流软件,不如说是选择长期的IT合作伙伴。系统供应商之间也已不再是单纯的软件产品竞争,而是品牌质量和服务整体实力的比拼。成熟的市场只能留下少数的优秀供应商,可以说:一场优胜劣汰、强者恒强的系统供应商之间的淘汰赛已经开始。
今年将是物流市场开放最关键的时期,很多物流企业都在强化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客户资源、成熟的管理模式加上强大的信息网络才是制胜的法宝。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您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

网运信息系统生产你看一下这个吧
谈网络安全的保护手段
--------------------------------------------------------------------------------
管 庆 华 黄 建 平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福州 350007)
摘 要 具体阐述了网络安全问题和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手段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并从伦理道德的新角度,探讨其对网络安全的软保护作用。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安全保护
1 关于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数字信息资源,防止偶然的或未授权者的恶意泄露、篡改、窃取、冒充、破坏,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可靠和无法处理,甚至是信息系统的瘫痪,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密性指高级别信息仅在授权情况下流向低级别的客体;完整性指信息不会被非授权修改;可用性指合法用户的正常请求能及时、准确、安全地回应。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究其原因,计算机和系统本身的不可靠性和脆弱性是其一,人为破坏因素则是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具体有:
1.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能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自身精确地拷贝或有修改地拷贝到其他程序体内,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某种故障或使其完全瘫痪。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激发性、复制性、破坏性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扩散速度也不断加快,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如1998年的CIH病毒,能使计算机系统迅速瘫痪,并在全球造成巨大的破坏性。1999年的"梅利莎"病毒,2000年的"爱虫"病毒,杀伤力都很强,传播速度也很快。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新病毒产生,给各个领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黑客和黑客程序 黑客是指采用各种手段获得进入计算机的口令,闯入系统后为所欲为的人,他们会频繁光顾各种计算机系统,截取数据、窃取情报、篡改文件,甚至扰乱和破坏系统。黑客程序是指一类专门用于通过网络对远程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攻击,进而控制、盗取、破坏信息的软件程序,它不是病毒,但可任意传播病毒。互连网的发达,也直接催生了黑客活动。黑客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纯为研究新科技,或对抗牟取暴利的狭义英雄,除有受不住金钱诱惑而入侵电脑盗取资料出售或勒索赚钱外,还有怀着政治动机的行为。
1994年夏,一群以俄罗斯黑客为首的犯罪分子闯入万国宝银行的电脑系统,从银行客户帐户中非法转帐总数超过1 000万美元的金额。1999年初,黑客组织曾向中国和伊拉克宣战,宣称要破坏两国的电脑系统,原因是他们不满两国政府。另外,美国政府四大部门:国防部、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及航空航天总局的电脑系统也屡遭黑客拜访。从今年2月初开始,黑客连续袭击多个美国大型网站,使黑客行动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1.3 信息生态恶化 在网络空间,如果人类对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当,也会导致信息生态失调,使人类和信息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网上信息泛滥成灾,使人类处理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大大落后于社会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使信息生产和利用严重失调。网络中的冗余信息、老化信息、无聊信息造成信息通道阻塞,进一步加重了网络运载的负荷,既影响了人类对信息的吸收,也影响了信息的再次开发;网上信息污染使人类精神世界受到严重毒害,淫秽、暴力、恐怖、迷信等有毒信息严重腐蚀了人们的灵魂,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则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国家安全;信息侵权使版权、隐私权受到严重的侵犯,带来了许多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信息分布不均使信息贫富差距扩大。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信息量的8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拥有信息总量的20%,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一种新式贫困威胁——信息贫困。
2 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手段
2.1 技术保护手段 网络信息系统遭到攻击和侵入,与其自身的安全技术不过关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我国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安全系统有其自身的不完备性及脆弱性,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设立以高科技为媒介,这使得信息环境的治理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采取比网络入侵者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清除这些同样是高科技的产物。每个时代,高科技总有正义和邪恶的两面,二者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例如,为了维护网络安全,软件商们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生产出各种杀毒软件、反黑客程序和其他信息安全产品:防火墙产品、用户认证产品、信息密存与备份产品、攻击检测产品等,来维护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2.2 法律保护手段 为了用政策法律手段规范信息行为,打击信息侵权和信息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各国已纷纷制定了法律政策。1973年瑞士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计算机的法律;美国目前已有47个州制定了有关计算机法规,联邦政府也颁布了《伪造存取手段及计算机诈骗与滥用法》和《联邦计算机安全法》,国会还组建了一支由警察和特工人员组成的打击计算机犯罪的特别组织;1987年日本在刑法中增订了惩罚计算机犯罪的若干条款,并规定了刑罚措施。此外,英、法、德、加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法规。1992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关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指南,各国遵循这一指南进行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调整。我国于1997年3月通过的新刑法首次规定了计算机犯罪。同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2.3 管理保护手段 从管理措施上下工夫确保网络安全也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点上,主要指加强计算机及系统本身的安全管理,如机房、终端、网络控制室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对重要区域或高度机密的部门应引进电子门锁、自动监视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识别验证,保证只有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常用的方法是设置口令和密码。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稽查人员分别设置,相互制约,避免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权限过大。另外,还须注意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防范,如火灾,意外攻击、水灾等。
2.4 伦理道德保护手段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一类社会现象,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反映和干预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伦理是人们在各项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它通过人的内心信念、自尊心、责任感、良心等精神因素进行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从而自觉维护社会道德。
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区域性,使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以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也要求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要建立一个洁净的互联网,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法律和管理上的不断完备,还需要网络中的每个信息人的自律和自重,用个人的良心和个人的价值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5 四种保护手段分析 技术、法律、管理三种保护手段分别通过技术超越、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对网络安全进行保护,具有强制性,可称之为硬保护。伦理道德保护手段则通过信息人的内心准则对网络安全进行保护,具有自觉性,称之为软保护。硬保护以强硬的技术、法律制裁和行政管理措施为后盾,对网络安全起到最有效的保护,其保护作用居主导地位;软保护则是以信息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与社会舆论来维系,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保护,不是一种制度化的外在调节机制,其保护作用范围广、层次深,是对网络安全的最根本保护。
3 伦理道德对网络安全的软保护
3.1 网络安全的相对性和硬保护手段的局限性
网络安全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无懈可击的网络信息系统。就如杀毒软件和反黑客程序的生产,对保护网络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可到了一定时期,新型的病毒、新的黑客程序又不断出现,相应的新杀毒软件和反黑客程序也相继产生,这永远是一个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的过程。近年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病毒事件和黑客事件也愈演愈烈。科学技术正义和邪恶不同的两面在不断斗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用任何技术来维护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的同时,都是以影响到网络信息系统的性能为代价的。例如,通过加密来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确保信息在没有电子钥匙开启的情况下就无法阅读。通过防火墙技术,使网络内部网与互联网或者其他外部网络之间隔离,限制网络互访,保护内部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方法都影响了系统的功能。
同样,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的产生都是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和保护。随着不同类型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也在不断变化,以应变新时期的网络安全问题。
技术、法律和管理手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每一时期的网络安全起最有效的保护。但是,没有一个时期会因为有了这些硬保护手段就能营造一个无懈可击的网络系统。所以,网络安全具有相对性,而硬保护手段也有其局限性。
3.2 软保护手段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伦理道德是人们以自身的评价标准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它不由任何机关制定,也不具有强制力,而受到内心准则、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它存在于每个信息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伦理道德对网络安全的保护力量来自于信息人的内在驱动力,是自觉的、主动的,随时随刻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里,外在的强制力已微不足道,它强调自觉、自律,而无须外界的他律,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网络安全的尊重比外界强制力保护网络安全无疑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性。正因为伦理道德能够在个体的内心世界里建立以“真、善、美”为准则的内在价值取向体系,能够从自我意识的层次追求平等和正义,因而其在保护网络安全的领域能够起到技术、法律和管理等保护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庆华,邹志仁. 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犯罪. 情报学报,1999(6)
2 邱燕燕. 网络安全与伦理建设. 情报杂志,2000(1)
3 谢立虹. 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 图书馆,2000(2)
4 电脑黑客编年史. 软件报,2000-03-06
5 罗志杰. 伦理学名词解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
6 八所高等师范院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1
参考资料:http://www.fjinfo.gov.cn/publicat/qbts/003/6.htm

网络货运:加速物流产业数字化到数智化变革

过去的2019年,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速来看,数字经济的表现都十分抢眼,并已然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首选,在物流领域,数字化的发展同样如火如荼。那么,物流企业如何打造数字化网络,如何向数字化转型?作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抓手——网络货运平台这个新型组织模式是否能成为货运行业颠覆者?

作为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就是既要解决企业内部问题,也要打通外部业务上下游链条,让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都能在数字化管理下变得快捷、透明,从而提升企业管理运营水平以及生产能力。

这是一个数据驱动商业的时代,《日经亚洲评论》编制了一份截至2019年12月20日的亚洲以及全球公司的市值榜单,从全球公司的市值榜单来看,数据驱动型公司占据了前十榜单中的七席,分别是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

德勤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数字化成熟度模型的十个指标中,中国企业在数字化供应链维度上得分最低。何谓数字化供应链?美国数字供应链研究院 (DSCI)在《供应链白皮书》中,将数字化供应链定义为: 数字化供应链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平台模型;它可以获取并最大程度地利用不同来源的实时数据,它能够进行需求刺激 、匹配、感知和管理,以提升业绩并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数字化供应链是指供应链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供应链在未来的一种形态,它需要经历两个阶段:

1)供应链的数字化,即通过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信息与通信技术)及IOT(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应链全链条、全场景的透明连接和数据化;

2)在供应链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大数据、AI算法等先进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持续改善和优化,以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及智慧化。

作为供应链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很多物流企业也喜欢自称为供应链企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数字化也是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这类企业一旦向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也可以促进企业从传统的依靠经验管理转为依靠数据管理,最终实现智慧物流。

通往智慧物流的路径,可能会有1000条。但从技术视角看, 透明是通往智慧物流的可行路径,技术视角的透明就是“物流业务的数据化”和“物流数据的业务化”两个层面。

一:物流业务的数据化

物流业务的数据化是要解决数据有无的问题。 借助于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集物流过程各种信息,实现物流环节中人员,车辆,货物,装备,场站,门店等不同物流要素的充分物联网化。在以上物流要素的充分物联网化的基础上,再结合物流企业具体业务场景,实现物流各个业务主体,不同物流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物流业务的数字化。

二:物流数据的业务化

在物流数字化的基础上,会产生大量的物流数据,对这些物流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会催生新的业务,这就是物流数据的业务化。 这些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物流业务优化服务、以数据为基础的调度服务、物流业务数据模拟服务、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宏观经济分析服务等。

数据的三大价值在于:

1协调,能够明显提升效率

2优化,帮助用户优化供应链

3智能,用数据替代经验

物流企业的数字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必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具体需求变化而持续迭代进化的。 物流企业在实施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数字化道路。规模大、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独立的物流数字化系统。大部分物流企业要通过接受公共服务来完成自己的物流数字化。

物流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并不仅仅是某项业务的在线化,它需要从全局来看,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数字化。 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数字化,也需要企业与上下游之间,与整个供应链之间实现数字化联通,打通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才能从更大的层面统筹资源,打造更加优化的客户服务方案,提供更加有竞争力的物流产品和服务。

1 数字化对于物流的价值

经过20年的发展,物流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愈发深入,近年的前沿技术应用,让二者的融合发展产生了质变。“数字化+”的趋势带来大量的风口机会,但也在物流行业中催生出不小的泡沫,回归业务本质务实前行,真正用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对大多企业来讲,基本都已经走过了信息化时代。那么对比即将需要走入的数字化时代,与信息化时代有哪些区别:信息化时代是以商品为中心,数字化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的中心是商品,也就是把以往的传统手段管理商品,升级为信息系统管理商品。这在当时环境下,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精准。但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需要升级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以商品为中心升级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一切需要围绕满足用户需求、消费者需求,如何更好的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重构新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体系。如果说信息化时代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数字化时代将会重点解决的是企业外部效率问题。

信息化时代各要素之间是分割的,数字化时代需要实现全要素的打通与链接:在信息化时代,总的讲企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数字关系是分割的,是不完整的,甚至有些更重要的数字如用户数字是缺失的。数字化时代一定要借助互联网的连接手段,实现企业各要素之间的数字化链接,打通企业全链路的数字化链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数字化链接,通过这种链接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

2 网络货运构成物流数字化总成

一:“网络货运”符合数字时代的要求

今年4月初,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网络货运”替代了原来“无车承运”的说法。对于这一变化,朱光辉认为,“‘无车承运’的更名反映了当今数字时代的要求,更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形式,更加突出了网络货运的时代特征和科学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物流企业认为,只要申请牌照就可以从事无车承运业务,但网络货运有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征就是“线上化”。传统物流企业因为不想做过多的投入,往往不具备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线上运营能力,更不具备在途监管、电子回单、电子合同、在线发票等一系列的线上化场景。无车承运不应只是开运输发票这么简单,而应在承运过程中实现交易管理智能化、运输流程场景化以及税务链条合规化,通过平台集聚效应提高物流行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二:做到以票控税、数字控税

不可否认,交通运输业中的税务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从行业形态来讲,运输业就如一个“移动的工厂”“移动的生产单位”,是一种“生意”,而生意背后就意味着要有“纳税”行为。在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政策中,明确了网络运货平台的开票资格、税务抵扣等细则,在现有政策下,网络货运平台为货主开具9%增值税专用发票。解决了货主发货时取得增专发票难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将货主端的税务问题转移到了网络货运企业。国家提出网络货运应解决物流行业中最重要的两大问题:一是通过集约化管理,管控运输工具的安全生产,同时提高车辆运输效率;二是解决多年来实际承运人(个体司机)不纳税、不开发票,货主拿不到票的问题。营改增后,物流业已进入“以票控税、数字控税”的新阶段。在网络货运平台中的抵扣链条里,企业都要凭发票抵扣。而“数字控税”则是因为电子发票已经产生,电子化可以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发票造假变成不可能。

三:纳入生产要素、预测协同

数字能力是网络货运平台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此次数据纳入生产要素,显然对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敬泉教授表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这些数据是不是具备生产性,能不能产生生产力,从某种意义来说,数据分为两层含义, 一是直接具备生产性的数据 ,首先,数据是客观存在的,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保证平台功能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物流各节点的信息实现数据化嵌入到平台运营中,可以利用数据对平台的规范性划好边界,通过触发某些节点就能够掌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运输和数据的安全。 二是促使某些数据能够具备生产性的辅助数据 ,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也同样如此,诸如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在途监控、路线选择等等,实际上这背后都有数据作为支撑,这两者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

区别于传统实体物流企业,网络货运平台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而为上下游各方创造价值的全新业态。与传统实体物流企业不同的是,网络货运平台基于数字能力,能够将整个货运物流过程进行数据化,让物流行为变得有迹可循,通过数据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定向性的分析、预测和判断,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在数字化颠覆过程中,第一阶段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高效的管道淘汰了低效的管道;第二阶段,平台吞食传统管道。

相比传统管道,平台享有两大重要经济优势。一是平台的生产和销售有良好的边际经济效益;二是网络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平台扩大规模的能力。利用网络效应,各个平台可以建立容纳众多远程参与者的开放的电子行业生态系统。

1 构建数字化驱动模式

构建完整的数字化前台、中台、后台体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搭建完整的数字化体系,重点体现小前台、强中台、大后台的系统特征。

小前台:重点体现以数字化体系支撑的前端用户的便利性、智能化。增强用户的便利性、提升用户体验。

强中台:重点是打通所有要素之间、环节之间的数字化链接,通过数字化增强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把以往没有链接、缺乏关联的数字关系,通过中台体系,形成系统关联,特别是把企业的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订单信息、交付信息、营销信息等形成完整的串联。发挥出更强的数字化价值与能力。

大后台:重点体现的是提升企业的系统运算能力与效率。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等支撑企业的系统处理能力,使企业的整体系统更有效率、更智能化。

重构企业组织:企业需要重构以数字化为主线的企业组织。这种组织的特征需要去中间化,减少组织层级,由以往的组织驱动模式,转型数字化系统驱动模式。

对内对外的服务化形式,有些人认为只有封装成API才算是,但数据跟功能不同,其分析的灵活性和数据维度的无限性决定了你不可能封装出所有的数据服务,因此这里的服务应该是广义的服务,只要对方提供的数据能够被共享使用,在前端被业务人员或者其他机器快速方便的使用或调用,这就是对各生产要素数字化并发式应用,能同时满足多个场景同一数据的需求。

2 业务平台化、服务产品化

一:业务平台化

平台化的思路很重要的就是把那些有共性的资源,有共性的能力合并在一起,然后把那些面向客户的价值独立出来,这样的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并且对于企业的绩效也非常的有利,不是混杂的形态在一块了,更加的清晰,这就是平台化的思路。网络货运平台的推行是行业分工合作发生较大变化的一次变革,主要表现在:

1)高效整合货源需求和运力资源、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社会化运力资源形成运力池,连接生产端货主及货代企业,集中上游需求形成订单池,统一分发给下游运力池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显著提高了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可以说,网络货运平台这一商业模式正在推动着我国物流行业从分离走向连接、从无序走向集约,实现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随之产生的层层转包的冗长交易链条和众多交易主体。

2)替代三方物流中间转包的环节,减少中间成本:面对行业信息不对称,以及随之产生的层层转包的冗长交易链条和众多交易主体等现象,网络货运平台去掉了黄牛、信息部等中间层层转包的主体,将货主需求直接线上化透明呈现,大大减少了这个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了中间成本,促使物流行业实现降本增效。

3)交易环节线上化,实现透明合规:交易环节以数字化方式线上进行,方便实时记录交易数据,统一上传交通部指定监管平台,推动交易环节实现透明合规;同时系统自动完成缴税和开票等业务,实时记录税务数据,有效减少行业偷税漏税现象,方便政府税收统筹管理。

二:服务产品化

物流行业服务产品化的前提是标准稳定的服务输出,企业一定要制定从上而下的数字化供应链战略。第一步数字化战略要清晰;第二个要构建技术赋能中心;第三个是要实现业务智能运营;第四个是要重塑业务模式;第五个是要构建转型保障体系。

传统物流服务下内外部客户存在6个痛点,比如标准问题,物流服务是一个靠人来实施的服务,由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客户感受体验的物流服务感受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

定价问题, 物流服务不同有形产品,可以明码标价,物流服务报价的人不同,报出来的价格也不同。

评估问题或衡量问题, 由于缺乏标准,无法量化,导致无法准确评估服务质量的好坏。

个性化问题, 客户的需求是希望能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但是这是在一种假设的前提下,那就是客户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到。但实际上客户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

一致性问题, 传统的服务一致性更多是靠服务规范或服务标准严格的执行以达成。然而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万无一失。

针对性问题。 传统的服务思维关注客户满意,而产品思维更多关注客户痛点,产品的痛点思维模式使得服务产品能很好的聚焦于客户痛点,并且持续的快速迭代和改善。

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稍有不慎,则服务交付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合同物流做不大的原因,另外也是合同物流在执行和运作的过程中,最简单的认知是提供仓库或运输的单一服务。 但是要做统仓统配,做同城配,需要逐步进行点到面的整合,整合后在区域的服务体系中,能够做全网化的服务,通过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整个智能决策的响应。

3 赋予生态活力

利用数字化技术所支持的供应链整合与流程创新来支持战略层面的转型与变革,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常见的新商业模式是所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或“赋能”——把汇集海量数据及分析数据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作为新的价值主张,向上下游合作伙伴乃至更广泛的生态圈合作伙伴提供数据分析及基于数据分析的解决方案,并从中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那些行业领军企业会在“赋能”上下游及生态圈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不同伙伴的需求和每次的服务提供,将一些共性的需求沉淀为标准的服务模块,同时开发更多按需配置的定制化服务模块,最终形成包括大量标准和定制模块在内的“资源池”,实现“赋能”服务的规模效应——通过各类模块的组合来快速满足各类新需求。这种服务能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与合作伙伴,最终帮助企业成长为供应链+生态圈的领导者。主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做好勾稽关系、接口与交互界面的设计

2)设计完善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规则,精密到圆角分的利益计算,以及组织与协调不过分约束的商业伙伴关系;

3)提升构建生态圈边疆的能力——生态圈的领导者在捕捉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风险,因此,为了平衡风险和机会,就要有动态重构市场范围、资产边界和组织结构的能力。

物流生产力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约17%,这是一个巨大的行业。2018 年整车货运市场规模 3 万多亿元,零担 1.6 万亿元,同城货运 9192 亿元,这 3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可达万亿元,远高于快递、智能快递柜、冷链配送、即时配送等市场。 在信息化层面,顺丰和四通一达所在的快递领域智能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比如说在双11当天,快递行业可以完成上亿甚至上10亿的订单。这个成绩在这十多年里创造了奇迹。

数智化物流要做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此我国发布了相关政策,强调了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性,鼓励物流行业为制造企业打造专属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数智化物流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助推实体经济重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诚如张勇所说,“ 未来的物流一定是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数智世界将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数智化的世界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新技术发展,特别是IoT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现有物流要素的数字化,并走向智慧化和智能化,也必将会创造新一代的物流要素。只有实现整个产业链不同企业间的全面联动,数据打通,才能让端到端的整体流转效率变得更高” 当前,中国物流业正在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整个产业链不同企业间将实现全面联动和数据打通,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特别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将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实现深度融合,现代物流体系将从数字化时代跃升至“数智化时代”

数智化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打造一个覆盖全国、联通全球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国家层面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主要有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和科研机构、物流企业等多方组建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旨在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在企业层面,主要有菜鸟联合全球物流企业打造的智能物流骨干网。一方面,智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平台)要继续推进与物流企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物流平台和物流企业打造的智能物流骨干网,也要与国家层面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备有力的数智化基础设施支持体系。这是数智化物流要做好的第一个深度融合。

数智化物流对生活的改变 关于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和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网运信息系统生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网运信息系统生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包括哪些)
下一篇:制造商与生产商的区别(制造商与生产商的区别是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