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般多少合适)

网友投稿 2330 2023-02-0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以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般多少合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般多少合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江苏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36.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44226.4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53955.8亿元,增长3.8%。预计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6万元/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4∶43.1∶5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经济活力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6936.5亿元,占GDP比重达74.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8%。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33.4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51.8万户;年末个体户855.6万户,全年新登记个体户207.7万户。区域协调发展有力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2%;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7%。
新兴动能显著增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8%,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7%;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增长191.9%。规上服务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7.5%和23.5%。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3.2%的较低水平。全年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30.3万人,比上年增长7.8%。

制造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效率不外乎2种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一种提升品质提高直通率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降低品质成本:另外就是提升产能。
提升品质可以从 现场5S入手改善工艺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降低返修工时和材料损耗。
提升产能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你必须先弄清楚标准工时,作为参照物,找到瓶颈工位,有针对性的改善。
当然我说的只是大方向,具体操作需要生产、品质、工程一起现场 讨论出具体改善方案和方向。
希望能帮到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的差距

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长期以来缺乏具有工程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较高的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
我们很多单体设备做得不错,但缺乏成套设备,系统设计不行。比如在宝钢,设备都是国内生产的,但整个系统却标着SMS(德国西马克)。这种整个系统的成套所摄取的附加值一般是2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有20%以上的这种高附加值都被国外的公司白白拿走了。这就是结构问题,单体设备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这就是真实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 、日本的4.07% 、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自动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率没有关系。 技术创新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由世界加工基地转变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
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
第二,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的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发展严重滞后,已带来严重后果。其严重滞后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1)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额1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出口为10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8%左右,进出口逆差为100亿美元左右。2001年当年进口用汇折合人民币9130亿元左右,加上各种费用可达10000亿元左右,而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只有8834亿元。虽然进口设备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但进口设备仍占国家建设投资中的很大部分。据统计,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
(2)系统设计,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生产、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对工艺流程研究不够,没有掌握系统成套技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大量的成套设备市场不得不拱手让给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拿走。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是什么?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当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包罗万象的行业,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以外的所有行业,均属于制造业。它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一般机械、运输机械、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家具、文教用品、油加工、化工、建材、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和其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他制造等17个行业。

图2-7 锉钱

图2-8 锤锚

图2-9 抽线琢针

中国机械制造业主要是194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和制造业的进步分不开的。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已经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当今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

2008年以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21.22%,而美国为18.41%,日本为10.88%,德国为5.88%。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我国制造业的巨大进步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1)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2000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662美元/人,而同期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倍,日本是它的6.7倍。到2006年,美国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还是中国的7.3倍。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2)中国制造业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生产中以大量的能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七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随着周边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事这一产业,这一产业正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最终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才能胜出。

(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很少。

所以,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做大做强,特别需要实行鼓励创新的政策,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兼论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本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从企业、制造业和国家三个角度进行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和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非低于发达国家,而是高于发达国家。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并非来源于所采用的数据和计算公式,而是来源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时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单位。在比较研究中,我们习惯于投入产出均用价值量指标即“元/元”来计算资本的生产率,用“元/人·年”指标来计算劳动的生产率。由于不同国家同样数量的“人·年”劳动投入折算为价值量投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致使使用不同计量单位计算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进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正确的计算方法应当是和计算资本生产率的公式一样,投入产出均使用价值量指标。

谈一谈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困境与新挑战
中国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世人瞩目,中国制造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过,正如其他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制造目前也面临着比较优势减弱、生产过剩和转型升级乏力等困境以及全球新工业革命浪潮的全新挑战。
1。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逐步衰减
由于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将过,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一些行业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测算,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工资预计每年将增长15%-20%,这将超过中国的生产率增速。以中美两国做对比,在考虑美国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州之间曾经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预计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
如果说,成本差距还只是中长期因素影响,那么决定中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则是更直接的因素。
本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和产业价值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推动了新一轮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把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作为北美后花园的“墨西哥”正在通过北美自贸区和自身的后发优势成为美国新的产业基地。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的3%还低。且整体看,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许多传统产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比如,2008年到2010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速为9.9%,但经济增长总量中2/3以上为资本积累的贡献。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带来的却是资本效率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资本产出率为3.79,到了2000年至2007年已增加到4.25,再到2008年至2009年则上升到4.89,资本的扩大对生产率增长产生了“挤出”效应。
据测算,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只相当于美国的4.38%、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能力相差巨大。反观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企业通过缩短工时压缩用工投入,从而削减劳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得以持续提高。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产出按年率计算环比增加4.2%,劳动生产率按年率计算环比上升2.9%,大大超出预期。
2。中国制造面临新一轮全球技术和产业革命冲击
迄今为止,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赶国家的一些特点。从已经出现的行业峰值时点看,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带来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等问题,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出了诸多挑战。
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既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更是价值链革命。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一个后大规模生产的世界正在来临。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将重新塑造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现在,美欧等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冲击,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
3。制造业后发优势与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OECD数据库数据计算,2014年,美国研发支出达460亿美元。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支出自1998年起增长了3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1.32%,提高至2012年的1.98%。2013年中国制造业研发强度低于发达国家在2008-2009年的研发强度。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2013年中国的制造业研发强度只有0.88%,而2008年美国已经达到3.3%,德国为2.4%。
在所有产业中,高技术: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最高,2007年美国达到16.9%,日本在2008年为10.5%,相对比2013年我国为1.75%;中等技术:美国研发强度最高,达到7.5%;英国为5.1%,日本为5.9%;低技术:这几个国家的中低或低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都很低,基本都是低于1%。
相比之下,中国高技术企业研发强度仍显滞后。《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RD经费支出2034.3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5.6%;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5%,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0.8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最高为6.12%。具体深入到细分行业这种差距更为显著。 关于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般多少合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般多少合适、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包含现代mps模块化生产系统的词条
下一篇:excel 斜杠(excel斜杠自动变日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