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网友投稿 1379 2023-02-0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以及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当前制造业的特点,困难,及相应措施?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基本趋势应是高加工度化和制造业与其它部门以及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问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此阶段以重装备业发展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外资所占比例偏高,生产率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中国制造”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务必将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为中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以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努力。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这种说法似乎有两个依据:一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二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为特点,产业结构轻型化,我国已将加工制造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极致, “世界制造工厂”这顶帽子并非浪得虚名,但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随着产业升级,我们已不可避免发展到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化时代”。装备制造,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根据我国的一般经验,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 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 万人。重化工业阶段,必然要遇到各种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以现阶段制造业发展状况出发,试图解决制造业中的一些问题,并为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中国制造业现状
1.1 真实的生产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 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 3 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 9 和1. 2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1.2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 ,60 %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 % ,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 8 %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1.3 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着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1.4 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 %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1.5 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418 % ,而美国制造业在2000 年人均产值为86559 美元,是我国的1817 倍。另外,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 % ,而发达国家是42 % ,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 倍。还有,我国产品的增值率为30 %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 % ,47 %和41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
1.6 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同时,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
1.7 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 年中国500 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制造企业,33 家属于后50 位,24 家打进前50 名,仅3 家挤进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从前10 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发展较快,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 强的榜单上也仅在第81 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147 %。
1.8 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如果说科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教育“两张皮”和教育、经济“两张皮”的体制弊端则是制约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我国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以及教育与经济长期处在剥离状态,科技、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不强,科技、教育和经济运作各行其是,产、学、研难以互动,缺乏国家宏观协调机制,全社会有限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利用和科技力量的协调有序运作不到位。我国科技系统有自己独特的任务、目标、体制、组织机制和评价体系,因此与教育系统、产业界的联系不密切,与人才培养、知识转移、成果转化和整个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这个价值链是脱节的。一些科研单位封闭式的科技管理体制导致其游离在制造企业之外,不能紧紧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需求开展科研,其成果也不容易进入市场。而与科技界、企业界缺乏亲和力的教育系统,由于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程、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在国家战略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偏差。科技创新不仅未对中国制造业起推动作用,反而起着阻碍作用,违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原理。
2.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实现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2.1 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战略动向。
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此外,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外资企业在研发方面与国内企业、高校以及各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的引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如果不这样做,东西部的差距还有不断加大的可能。
2.2 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首先,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尽管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但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国情,不能以知识经济发展代替工业经济发展,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而只能把发展工业经济与发展知识经济协调起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要从历史与现实、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全新视角,充分认识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制造业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度关联。还要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进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绕过,即使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载体仍是制造业,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也还是制造业。第三,要站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制造业存亡兴衰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观点。要不间断地对国内外制造技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等国历史上曾轻视制造业导致经济大滑坡的惨痛教训,借鉴美、日、德、韩等工业化国家因十分重视制造业发展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要认准目标,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
2.3 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宏观协调机制,加强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的三大接口,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家及地方应自上而下成立技术创新协调机构,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调控,使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将科技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应在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计划,尽快出台我国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技术教育标准,以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次,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与经济改革吻合、协调、连贯的科技和教育政策,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再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教育与科技研发方面的结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合作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最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设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桥梁,直接面向工程实际、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并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管理问题紧密结
合起来。从而使工程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求。
2.4 积极培育大企业,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显着的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业的形成途径或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通过资本积累,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业,但这种形成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国际竞争压力。二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实现。这是大企业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该说这也是我国大企业今后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来,为建立市场兼并机制创造条件。
2.5 促使制造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其一,要从改革产权关系、产权结构着手推进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紧紧围绕产权这个经济体制的核心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使产权边界更明晰、产权运作及管理更规范,真正取得国企运行机制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进展,确保企业成为一个有足够自由度和自主权的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使其能在全球化市场立足,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自己的生存及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企业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其二,要建立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及退出机制,包括企业破产等死亡制度。市场经济的吐故纳新主要表现在企业竞争的退出机制上,只有清除竞争后的垃圾,创新才不会受阻,才有利于企业研发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整个社会还必须有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帮助那些勇于冒险创新的企业解除后顾之忧。其三,国家要引导企业从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技术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应用工业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来实现系统效率和效益目标,实施企业再造与知识管理,把企业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管理创新为强大杠杆,撬动企业技术创新。其四,实行国企厂长、经理、CEO (首席执行官)选拔市场化,以与国企经营机制市场化保持合拍。一是要解除政府对企业直接的人事控制纽带,作为现代企业灵魂和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不能再是政府行政命令型的。二是要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竞争性、市场化的选聘机制替代行政性、官员化的任免机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竞争、自由而有序流动的企业经营人才市场,保证国有企业可从市场上吸纳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并且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其五,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研发机制。一是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中心,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要引导企业调整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技术发展思路,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良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领导要提高对技术中心的认知程度,高度重视研发工作,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力量,采取多元筹资,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要提出中长期开发计划,拟定具体项目执行方案,使企业技术创新真正落到了实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主要靠国家投入的状况。三是寻求适合国情的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构建鼓励科技人员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如实行专利权人、职务发明人奖励制度;设立原始性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把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以此为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创造条件。
综合来看,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是我国制造业得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制造业市场是广阔的,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必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改进,为中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以期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未来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

中小型制造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存在问题

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活动。

员工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失严重。

缺乏专业有效的员工培训。

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对策

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岗匹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建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

生产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哪些内容方法?

生产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观念上,重视产量生产,忽视建立车间成本责任控制制度。
一些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有增加产品数量,企业才有增加财富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市场销路畅通、产品供应求时,这种观念更为强烈。在车间成本管理上,车间没有明确的成本责任控制制度。有的企业仅执行一级核算,车间未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未制定与成本相关的考核指标,缺乏自下而上的日常成本控制手段,这为成本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在实际生产中,企业也往往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和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而对投入缺乏科学控制,使得领料审核不严、备件更换频繁、材料物资消耗增加,冈此出现产量增加、成本也升高的情况。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则会形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严重后果。
2、方法上,缺乏科学管理,不能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职能,也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缺一可。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仅编制计划控制,缺乏对生产成本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即使事后反映,却没有相应的措施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调节和控制,因此目前的成本管理要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
3、人员组成上,缺乏专业的成本管理队伍。
长期以来,有些企业一直认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属于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及其他人员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认识。因为企业领导虽然在成本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其并不是直接操作者,不可能事必躬亲。而且,财务部门虽然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其职责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熟悉生产工艺,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方法等,从而有专业局限性。因此,要从根本上降低成本以及在生产工艺的改良、替代品的选择、生产组织的合理安排、设备更新等方面有所进步,必须有专业人员参与抉择,这样才能选择出高产、优质、低消耗的方案。从财务部门成本核算角度讲,无论是选择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或是其他方法,都需要生产人员根据生产消耗及工艺情况确定出定额消耗量,以及根据既定价格制定出定额成本。所以,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成本管理队伍以及生产人员的积极参与,降低成本只是一句空话。
4、手段上,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形势发展要求
首先,成本会计核算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仍然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上,没有树立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一些企业闭关自守,不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与同行业进行交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信息严重滞后,根本达不到防患于未然的要求,从而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这对成本管理很不利。
其次,IT业的发展,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也为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大部分企业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它发挥作用。例如,已配备硬件设施的企业,尚未作全盘考虑,而是各部门各自为政,仅购买满足本部门工作需要的软件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是形成资源浪费:二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不利于形成有机联系的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财务软件仅满足财务会计要求,不能充分反映成本管理信息,从而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创新。
对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1、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推行成本责任制度。
首先,企业领导在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管理首要目标的同时,必须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使所有部门、车间重视生产成本,并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企业应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个职工思想深处,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民主和自主的管理意识,从而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其次,在生产车间推行成本责任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靠理想和信念维系企业的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应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协调与控制机制,使责、权、利相结合,并充分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努力。责任会计完全适宜各个企业,完全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其基本工作内容包括设置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实施责任监控和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其基本类型包括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其主要特点是分权管理、逐级授权、层层负责。责任会计强调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明确权责范围,使各生产部门始终保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在车间实施责任会计,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是实施成本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
2、按照成奉管理的职能,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按照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职能,建立严谨的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①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根据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利用定量和定性及因果分析法,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②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用来反映计划期内的生产耗费情况,它分为可比产品成本计划、不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车间成本计划等。
③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根据成本计划或既定的目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拟定出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分析计算,从中选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方案,并使目标成本最优化的过程。例如,合理进行生产的成本决策、费用节约决策等。
④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是保证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得以在实际中贯彻执行的途径和方法,其预算内容分为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同时,成本预算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将成本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各负其责。
⑤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控制,也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发现其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按控制时期的不同分为事前控制、日常控制等。
⑥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指通过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差异的性质、产生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成本差异的构成,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⑦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旨在明确责任,以确保成本计划顺利完成。可根据各车间、各部门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并按期进行考核评比。
3、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一支专业的成本管理队伍。
要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成本管理队伍,并且各生产车间应配备成本工程师。成本工程师可以从精通生产工艺、掌握生产特点、了解设备性能的生产技术人员中选择,或者在生产车间的关键岗位或控制点选择。同时,让成本工程师参与企业成本管理,发挥其在降低生产消耗、挖掘企业潜力上的关键作用,保证成本信息真实、及时、完整,达到真正降低成本耗费的目的。
4、提高成本会计水平,加快网络建设。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成本会计人员必须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进行研究。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成本指标的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在内的厂内经济责任制,以及如今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与宝钢的标准成本管理,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选择适合企业的核算方法,逐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满足成本管理的信息。
在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快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必须将企业的各个子系统融入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内部局域网。通过信息共享掌握生产运行状况,实现成本实时跟踪和控制,及时发现成本管理问题并予以解决。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推行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从而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车间生产管理不足的缺点,如何改善

从进行安全生产现场基础知识教育,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入手。

一、进行安全生产思想教育

1、分析在企业或车间曾发生过安全事故,分析车间各工序存在的危险因素,让每个人的心中对自己的岗位都有数;

2、新员工进行厂级教育后,到车间要认真做“两级教育”(车间级、班组级),让新员工一开始就有安全生产观念,提高警惕性;

3、车间应认真做好安全日记,记下当天车间安全隐患、应该注意的事项、工人对待安全生产的心态等一切有关安全的事宜,并及时的改进和教育,以防止同样的错误发生;

二、进行安全生产现场基础知识教育

1、据车间的具体情况,对一些重点工序和存在着较危险因素的重点工序进行针对性的现场基础知识的教育和监督;

2、进行基本技能培训,让工人对本工序的工作达到最熟练的程度。要确保时刻都安全生产,单是有安全知识是不够,还必须要有精湛的技能,熟练的动作。

扩展资料:

生产管理:是计划、组织、控制生产活动的综合管理活动。内容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

现场管理: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工装夹具)、料(原材料、辅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参考资料:生产管理-百度百科

浅谈制造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电子制造企业来说,良好的资金运营管理机制是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电子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报价成本测算困难
客户报价要求很着急,BOM材料品种多,价格波动又大,报价成本估算难度很大,还得考虑制程的品质率,报价才多少合适?非常缺乏决策信息。一旦客户对某成品又有局部修改时,在判断合适的经济批量以便谈价,自制还是委外,以及用到预估材料的涨跌,没有模拟沙盘,想要进行细致的推算工作量巨大。
二、订单实际利润核算难
电子制造业订单笔数多,接单数量小,又经常发生订单变更,极大增加订单核算实际成本的难度。订单报价时,是按当时的采购材料价格预估的,下单时已经是很长时间后的事情了,当初的报价基础已经发生变化。而成品客户确认后,客户订单持续采购,调价的机会少,材料的波动只能自己吸收,每张订单实际赚不赚钱?没有详细准确的决策信息,只能凭感觉拍脑袋。
三、经营成果量化难
订单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订单利润则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命脉,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因为订单笔数多,数量少,品类杂,导致具体的数字很难直观体现公司的状况。而只有把经营成果具体量化,才能直观真实地及时发现问题,实时报告给企业管理者,商讨具体问题的改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借助ERP管理系统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电子制造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
1.成本试算方案
系统提供成本试算方案,可以快速满足不同采购方案下的成本测算需求。依据需要来设置各种成本试算方案,例如各项成本试算取值来源的优先顺序等,依照试算方案中的成本取值设定,展开直接材料成本试算;设定制造费率,快速计算制造成本;不同生产批量,测算成本的结果不同,得到合适的经济批量。
2.精细化订单核算
很多时候,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不同的货品,或者同一种货品不同批次的采购,供应商一起发货;因此,共同发生的运费、处理费等采购费用,需分摊到各批次的采购成本中,所发生的采购费用很清楚地是因为哪笔采购而发生。对于采购费用(运费、保险费、处理费等等)分摊,系统提供灵活的数量/金额/重量/体积等维度分摊,让批次成本更趋精准化。
此外,系统还支持多维度成本核算,让成本精准;对于生产制费的分摊灵活多变,分摊金额依公式自动取值,适应公司成本流控制的多样性。
3.订单利润可视化
ERP系统提供订单利润可视化数据平台,可以从多维度分析订单利润贡献情况,做到针对性服务与利润提升有据可依,可以为电子制造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加以有效实施。

制造业生产管理的4大痛点

制造业老板说: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我年入几千万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活得不如广场舞大妈。

中小企业是一个庞大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的群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中小企业主感叹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了“大环境”的困扰之外,现今的中小制造业,实际上已面临"管理差距"或"管理落后"的严峻挑战,中小制造业应“强练内功”,始终以精细化的理念进行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挖掘内部潜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作为管理者,一谈到生产管理,可能会想到很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订单准交率不高、计划达成率不高、生产效率低、在制品太多、生产周期长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你不仅仅是一名管理者,你还是一名企业主,你甚至经常会对管理层、对下属大发雷霆,因为在制品有很多,但是客户要的货、急着要出的货又做不出来,不急的货却做出来一大堆摆在仓库里。

在做好生产管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中小制造业生产管理的痛点,只有通过正确的认知企业存在的管理瓶颈和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提出科学的改善方法。

▊1.个体效率高不一定等于组织效率高

在很多管理者看来,个体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这个结论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规模还不是很大的前提上也许是成立的。但是当我们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规模后,就会发现个体效率高不一定等于组织效率高,具体到我们企业的表现就是,在车间里面员工都很忙,但是,业务要求出的货却做不出来,不紧急要出的货在仓库堆成山。

▊2.整体生产状态不稳定

中国制造乃至世界制造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是给高精尖的大型企业配套供应商,或者是一些传统制造业。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小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如下:

(1)订单不稳定

中小企业不像在产业链高端的大型企业可以根据销售预测、市场分析来进行相对准确的定量生产。在中小企业里,插单、改单、加单、消单现象非常普遍。中小企业在整个订单的预测下达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状态。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为了能够快速出货而做大量的库存,结果出现客户产品升级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供应链不稳定。

因为订单和成本的关系,很多中小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是不稳定的,很多企业的供应商都是小作坊式的,有些供应商可能就是两夫妻在家里面进行工件的加工而已。

(3)生产过程不稳定。

这个状态在生产工艺路线长,产品配件多的企业里面显得尤为突出。很多传统的企业,因为自动化程度不高、工艺路线长等原因,造成各个工序都有可能出现设备的异常、品质的异常、材料的异常、人员的异常等等。整个生产过程的不稳定在中小企业里面占据着主要位置,也是很多企业最头痛,最难解决的问题。

▊3.中小企业里面的生产基础资料大量缺失

大量的传统企业里面基础资料是缺失的,数据流是不完整的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些数据,或者也上了ERP系统,但是数据的真实性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也不能够起到真正指导生产的作用。这也是企业推行ERP系统为什么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主要缺失以下几类生产基础资料:

(1)技术资料的缺失。

BOM表是一个产品部件构成最基本的资料,但是在很多企业里面,BOM表的准确性不高。技术参数的档案管理缺失、技术资料的不完善等等,这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技术层面的异常。

(2)工艺资料的缺失。

很多中小企业里面工艺资料是缺失的,像对应产品的作业指导书、工艺流程等。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全凭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来进行生产。

(3)生产资料的缺失。

很多企业里面仓库帐物卡的准确率非常之低,仓库是生产产前准备物料的核心,仓库数据都是缺失的,所以就给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点。

(4)职能部门缺失。

我们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统筹,生产计划的编排和跟进。但很多企业里面还没有专门成立PMC部,业务接到订单以后直接给到生产部,车间生产完全由车间自主决定。所以,经常会出现业务部与生产部“骂架”的情况。

管理要做的就是让其各司其职,正确梳理企业的组织架构,这样才能为流程打下基础。

职能部门的缺失让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后会变得谁都没有责任,都是企业老板的责任。

▊4.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

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很多管理者都是跟着企业发展从员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技能型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

诚慧生产拉动及追溯系统 (LTS)基于精益生产理念,连接仓储、生产拉动、追溯,一个平台贯穿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实现企业生产管理一体化,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关于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和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制造业生产管理困难及对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多个excel表单独打开(多个excel单独打开窗口)
下一篇:制表软件(制表软件 excel怎么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