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以及协同育人网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协同育人网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协同育人项目不通过的原因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双导师
前美国师范院校联合会主席古德莱德指出,任何一种不是通过与周边学校协作而建立或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都是有缺陷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哈兹班教授认为,伙伴合作代表着全球最知名的对教师专业化进行重新定义的方法。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
模式、课程,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为了规范引导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在2014年经过试点,在2017年10月出台了
系统的师范生认证标准。在师范生认证标准“合作与实践”的指标中明确提出协同育人的理念,要求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了教师培养模式,将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学习共同体,互利共赢,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进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在合作主体上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中小学与政府建立的是持久、稳定、深度、长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的主体成员主要有地方高校的管理者、教师、行政人员,政府机构的管理者与行政人员,中小学的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其他联络成员以及师范生等,这些参与人员各司其职,
共享资源,共建平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协同培育师范生。此外,合作主体必须充分获取社会生态系统各因素的支持,考虑的因素除了已有的物质与人力资源、便利的地域环境与交通
工具、先进的教育理念、共同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合作内容与项目,还要获得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支持,有充足的财政资助、科学的评估体系与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
2.合作的目标体现“志同道合”与“互惠互利”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是在“志同道合”与“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以“志同道合”与“互惠互利”为前提,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即平等共生、互利共赢、健康稳定、持久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模式旨在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革新,推动学科建设与课程开发,给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提供更多实践的场所与资源,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转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这种模式还有利于转变在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大学教师借助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检验、修正与升华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学术研究成果;而中小学教师则借助大学的平台进修、培训、共享资源、共同研修,提升专业素养与教科研水平,达到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在校际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资源整理、规范管理、监督落实等发挥主要职能。
3.突出“临床实践”与“真实情境”合作指导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倡导“临床式现场实践”,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根据师范认证标准对师范生实践性课程的要求,突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高校对实践课程的数量设置、课时的比例、教育见习、教育观摩与教育实习的时间与内容、实训室的建立、实习基地的选择以及相关指导与管理的要求都有详细规定,师范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在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政府联络员的合力指导下,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活动与各类研讨会,经过合作讨论、反思调整,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与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实习生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与评估、案例写作与分析、编制教学档案袋、撰写教学日记等,旨在让师范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1.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该模式下,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对学生指导采取“双导师”制,这种育人模式起点更早、时间更长,给师范生职前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习的手段与合作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也更多。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大学教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双重指导,包括指导他们开发和拓展中小学课程、观摩与教学、做案例分析与课堂实录、调查与反思等,再根据他们的学习与实践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对工作对象和教学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下,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与大学教师一起研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与大学教师一起进行项目研究与课程开发,则有助于拓展思维与视野,提升教科研水平。大学教师学科理论知识虽然深厚,但也需要借助中小学的一线真实教学情境进行转化,向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习,才能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此外,大学教师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中小学的实践平台进行检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大学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各自为营、相互隔离的状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也为他们创建了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以及专业发展的理想平台。
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所面临的困境
(一)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
教育部发布了系列师范认证标准之后,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行成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头工作。师范认证标准中要求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目前,参与主体在建立合作共同体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科学的合作机制。一是合作过于形式化。参与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权责不明晰,制定的目标不明确,合作的内容过于宽泛,指向不明,执行过程监管与保障体系也不完善,表面化与形式化严重,导致双方合作关系不牢靠,合作效果差强人意。二是无论是政府还是院校,都存在宏观统筹缺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参与主体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及落实效果,而资金的紧缺与不稳定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双导师”制
目前一些地方院校,如笔者所在的院校,没有制定或落实“双导师”制,“双导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稳定性差、责权不明确,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指导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聘任指导教师的门槛低,教师指导水平有限。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指导教师,高校理应对他们的学历、职称及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一线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目前由于高校师资有限、学生数量多、实践基地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聘请的指导教师水平整体差强人意,如有些校内指导教师是行政管理人员,有些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有些校外指导教师没有职称。这些教师都欠缺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第二,指导教师缺乏相关培训,职责划分不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只有做到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学生才能通过实践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但由于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前缺乏系统培训,他们对自身的指导职责并不清楚,对指导工作的内容、范围感到模糊不清。第三,指导教师忙于各种事务,指导工作不到位。校内指导教师平时忙于常规教学工作、课题申报、论文撰写、教学比赛和各种会议,空余时间少,很多时候只能对学生进行远程监控和指导,真正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评课的不多,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及参与教研活动的指导远远不够。而一线教师同样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和参加各种评估、比赛,少有时间指导“准教师们”,师范生摸着石头过河,得到针对性的指导不多。
(三)参与主体短时间内难以走出“各自为营”的局面
师范生认证标准提出应建立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但这种机制还在探索当中,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走出去”和一线教师“走进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校内外教师联合授课比率不高,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共建课程资源与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及评价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合作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是经费有限,参与主体共建的项目(如课题、课程、实训室)不多,缺乏合作的目标、方式和内容;二是参与主体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开展其他工作,特别是一线教师,每个岗位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配备,常规教学工作、“双减”等新政策及各种评估工作让他们分身乏术;三是观念问题,在自身获利不明显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承担新任务,接受新挑战。总体而言,参与主体双方合作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机会不多,效果不佳。
三、“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困境的破解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策制定、经费拨款、统筹协调等方式,给予改革全方位支持。
一是国家或地方行政机构应推出一系列能促进协同育人的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高校、中小学、教研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保障,提高他们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双方均成为受益方,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每年推出大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但其中多为针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共建的项目不多,经费投入有限,合作的平台及机会较少。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增加类似校企合作的“校—校”协同育人项目,经费可用于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团队组织、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研究、培养质量评价,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二是政府通过政策干预,明确政府、高校、地方中小学的职责和权利。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使每个参与主体充分发挥作用,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政策和制度保障至关重要。政府有关部门可制定协同育人相关政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资金分配政策,明确参与主体协同育人的职责和权利。通过签署协同育人协议,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约束各方的行为,使合作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如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经费情况,合理分配合作方经费
使用的数额及内容,项目的开展既能保证双方受益,又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应承担统筹兼顾与协调组织的责任,充分发挥推动协同育人合作、协调各方利益、资源整合、规范管理、实施监管任务、评估成果等重要职责,形成高校、政府、中小学等多方共同合作、监管、评估,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效机制,保障协同育人工作长期、有效进行,实现各主体的互利共赢。
(二)健全“双导师”制,明确导师职责,落实指导工作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行和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生认证标准中提到,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一线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对此,高校要健全“双导师”制,明确导师职责,落实指导工作。
首先,择优聘任校内外指导教师,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指导教师的能力素养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很大影响,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择优聘任校内外指导教师。要求校内外指导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理论应扎实,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丰富的教研经验,教研成果突出。对校内指导教师在学历、职称、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方面可适当提高要求,校外指导教师则侧重选择那些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熟悉新课程改革并乐于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应针对校内外指导教师建立相关培训及考核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召开交流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制定“双导师”管理与考核细则,对“双导师”进行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学生指导过程的管理,对他们的履职、指导工作内容、指导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则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可计入教学工作量,校外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应按学校相关规定支付相应课酬或给予奖励。
其次,明确导师职责,落实具体的指导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由于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差异,他们有各自的优势领域。比如,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擅长对问题的反思;基础教育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青少年的发展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班级管理案例资源。根据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可以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导师职责,分工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校内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一是引导师范生生发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教学理论;二是重视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做好学生教学设计、试讲、评课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训练指导,并做好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三是深入中小学(幼儿园)课堂参与听课、说课和评课,指导学生实践工作,丰富自身的案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教研和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完成教研论文;五是发挥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校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一是以身示范,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养成教育和专业认同教育,使学生成为有专业情怀的人;二是给师范生上示范课,指导实习生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带领实习生参与班级管理,对实习生的工作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提高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班级管理能力;三是和校内指导教师一同帮助师范生开展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和指导师范生参加基础教育教研活动,培养他们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四是熟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校内教师一同为师范生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如和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授课,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
(三)教师应转变观念、克服困难,通过合作研究提升自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通过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等方式推动“双师型”、骨干教师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各自专业发展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可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研究实现互利双赢,因此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克服各种困难,形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等方式,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拓宽思维视野,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校—校”合作的途径有很多。第一,双方共建项目,共享资源。合作双方从熟悉的学科出发,共同探讨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训室和实践基地;共同申报课题,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共同指导学生教育实践、学科竞赛、教研活动;共享设备平台、教育教学设施、图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赢。第二,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师范生认证标准要求高校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具有指导、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一线挂职实践。此外,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经常深入中小学(幼儿园)课堂观摩课程或现场授课,主动参与听课、说课和评课,获取更多的案例资源。第三,邀请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走进来”。他们“走进来”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源开展学习研究;可以和高校教师联合授课,开展各种主题讲座;可以参加高校各种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可以和高校教师共研教学、课程及学生发展。
师范专业认证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是师范认证的标准之一。当前各地方高校在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参与主体应本着“志同道合”“互惠互利”“共生平等”的原则,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项目合作、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寻求共同目标,共谋发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可持续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校校联盟、协同创新、实践育人、共同发展。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大概就是这样哦。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一、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20-87241089,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大道北963号、邮编为510510、联系邮箱为jwc@gdgm.edu.cn。
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18所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学校地处广州市,现有天河和白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38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5000人,成人学历教育规模达9000人。
学校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1999年开始承担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学校秉承“寻真求是,格物致知”的校训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按照“从严治学,特色兴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质量方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制造、商贸、服务行业输送大批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教育教学场所宽广,教学仪器设备先进,管理运行机制良好。建有23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7个省级高职专科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9个省级高职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170个实训实验室,78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馆藏纸质图书达67.25万册,电子图书40.2万册。
学校目前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体育艺术教学部共11教学机构。开设35个专业,现有1个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4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9个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2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专业。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优质教学资源库12个。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6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95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80人,由企业技术骨干、企业行业专家担任的兼职教师609人;广东省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5个,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4人、广东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32人、广东省高等职业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对象2人、南粤优秀教师7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学校教师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类科研及教改项目640项,主编、主审、参编全国、全省公开出版的高职专科教材284部,公开发表论文2428篇。
学校深度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公办高职院校牵头的集团化办学,以校企合作产业园为纽带,创建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20多家,涵括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多层次多类型单位。开展多元化校企协作育人模式,成立蓝盾软件学院、五洲龙汽车学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学校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多所院校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探索高职与本科衔接发展途径,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学生学习上升通道。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依托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培训课程与成教学分互认,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职业鉴定、自学考试等工作,现有1个鉴定机构,可实施的鉴定工种3个,有1个考试站,可开考的高新技术考试33项,年培训鉴定约1.5万人次。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广东工贸·万讯创客城”,成立广东工贸·万讯创新创业学院,设立“万讯创业投资基金”,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建设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团省委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和学分,开设创新班,实行导师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程。实施“一个战略、四大体系、两个载体”的142育人工程。突出“金牌战略”,激发学生发挥潜能,追求卓越;实施“工贸职业技师”等四大体系奖学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金牌战略”和“四大体系”奖学制度的实施寓于日常工作中去,以“八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和“百个学生社团”两类载体,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优良氛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众多考生竞相报读的热门院校之一。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中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学历教育、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学分互认、海外实习和国际认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和南澳职业技术学院、德国F+U教育集团和韩国东国大学等境外教育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拓展了学校的办学渠道。
学校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建成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数字化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向标准化、信息化、知识化迈进。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调动师生员工在办学中的积极性;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践行,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什么?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国家为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由高教司统筹规划,企业发布需求、高校申报,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高教司组织委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工作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开展项目相关标准制定、咨询和评审工作。
项目任务与内容
项目任务
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帮助高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引导大学生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相关活动。
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建设与实践、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联合基金等。
天津科技大学与中软国际签订了协同育人项目?请问这个项目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项目简介: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群,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提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智慧教育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注重内容建设,与实训实践、创新创业相结合模式共建专业,共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简介: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18所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学院地处广州市,现有天河和白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38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5000人,成人学历教育规模达9000人。 学院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1999年开始承担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学院秉承“寻真求是,格物致知”的校训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按照“从严治学,特色兴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质量方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制造、商贸、服务行业输送大批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教育教学场所宽广,教学仪器设备先进,管理运行机制良好。建有18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7个省级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8个省级高职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156个实训实验室,97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馆藏纸质图书达61.25万册,电子图书36万册。 学院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系、计算机工程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经济贸易系、应用外语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体艺部共9个教学系部。开设47个专业,现有1个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4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9个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2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专业。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优质教学资源库12个。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6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61人,由企业技术骨干、企业行业专家担任的兼职教师536人;广东省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5个,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23人、广东省高等职业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对象2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类科研及教改项目640项,主编、主审、参编全国、全省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284部,公开发表论文2428篇。 学院深度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公办高职院校牵头的集团化办学,以校企合作产业园为纽带,创建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20多家,涵括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多层次多类型单位。开展多元化校企协作育人模式,成立蓝盾软件学院、五洲龙汽车学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学院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多所院校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探索高职与本科衔接发展途径,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学生学习上升通道。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依托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培训课程与成教学分互认,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职业鉴定、自学考试等工作,现有15个可实施的鉴定机构,67个鉴定工种与模块,年培训鉴定1.5万人次。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广东工贸?万讯创客城”,成立广东工贸?万讯创新创业学院,设立“万讯创业投资基金”,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建设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团省委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和学分,开设创新班,实行导师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院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程。实施“一个战略、四大体系、两个载体”的142育人工程。突出“金牌战略”,激发学生发挥潜能,追求卓越;实施“工贸职业技师”等四大体系奖学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金牌战略”和“四大体系”奖学制度的实施寓于日常工作中去,以“八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和“百个学生社团”两类载体,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优良氛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众多考生竞相报读的热门院校之一。 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中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学历教育、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学分互认、海外实习和国际认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和南澳职业技术学院、德国F+U教育集团和韩国东国大学等境外教育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拓展了学院的办学渠道。 学院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建成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数字化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向标准化、信息化、知识化迈进。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调动师生员工在办学中的积极性;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学院将继续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以创新强校为引领,以“十三五”规划为抓手,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彰显特色,向建设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目标迈进。(数据更新至2017年1月1日)
关于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和协同育人网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协同育人网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