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的词条

网友投稿 381 2023-01-0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融资丨「元初智能」获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渶策资本领投

创业邦获悉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近日,AI应用平台“元初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渶策资本领投,BitRock Capital跟投,元一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元初智能是一家国际化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的人工智能企业, 拥有世界领先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图像处理与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专注于金融服务、先进制造、医疗 、互联网+等垂直领域,致力于开发轻部署、敏捷高效、面向前端、实时人机互动的技术与解决方案。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且在北京和上海都设有办公室,成立以来已服务于中美两地众多知名客户。以全面、硬核的服务能力帮助企业用户智能化转型。

作为定位于全球化的AI平台公司,元初从一开始就搭建了全球化的团队和组织架构,不但拥有世界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核心团队也包括了众多来自斯坦福,卡内基梅隆, 伯克利,哥伦比亚,芝加哥,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名校的年轻工程师/科学家,还组建了来自世界领先 科技 公司的销售团队。

渶策资本创始合伙人甘剑平表示:数字化转型是全球范围内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这也伴随着数据资产爆炸性增长,难以沉淀和利用的难题,而AI技术在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元初智能独创的无代码、自适应的实时AI平台,对数据采集、RPA等传统自动化产品进行迭代优化,将其中大量难以被结构化的数据沉淀成可利用的数据资产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不但能够零代码部署,更可快速自主迭代,极大降低了部署和维护成本,解决了传统AI公司难以大规模落地的难题。我们相信元初能够凭借国际化的团队、卓越的产品创新、领先的技术能力做到持续高速的发展,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成为全球领先者。

BitRock Capital合伙人朱晖表示:元初智能跨行业全场景的通用性、无代码、实时个性化AI能够有效解决AI大规模应用落地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加速其数字化转型,其底层技术引擎及标准化平台能力已经在中美两地多家标杆性客户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我们坚信未来公司在顶级国际化AI技术团队的带领下走出有元初自己特色的AI应用落地路线,在全球范围内服务和赋能更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最终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AI公司。

元一资本合伙人王健聪表示:在AI技术逐渐祛魅的今天,我们非常兴奋地看到元初这样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行业瓶颈,取得非线性增长的优秀项目。过去AI项目的落地和后续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软件和算法工程师,这一情况被元初的实时AI打破。元初智能以极低的资源和样本消耗、超强的数据资产化能力、自我演进且跨行业跨场景通用的平台,在性能和效果上都取得行业压倒性的优势,也让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他们拥有约90%的高毛利水平。

由于广泛的适用性和技术的领先性,元初能够进入到其他竞品都难以触及的蓝海。他们服务了国内外多个行业头部的客户,在过去的这一年,也有500%以上的增速。我们相信这支全球化的团队能够带领公司,共同定义AI赋能企业数字化的下一代解决方案。附

10人小团队创业,如今收入过亿,不融资的简道云是怎么做到的?

低代码/无代码概念火了几年,不仅巨头阿里视之为重要战略,许多初创公司也试图抢占机会。

所谓低代码工具,是指开发应用时使用更少代码,甚至没有代码,用户通过可视化的拖、拉、拽图形界面,就能完成一款产品——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社区疫情信息统计表,也可以是更复杂的客户管理CRM系统。

在一众产品中,简道云是较为特殊的存在。该公司于2015年上线,属于早期玩家,但至今没有融资,这和其所属公司帆软的态度有关——帆软是一家年收入超11亿元的BI厂商,内部曾定下了“永不上市,利润共享”的准则。

帆软CEO陈炎曾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简道云的成功有运气成分,是公司尝试从本地传统部署转向SaaS时,正好迎合市场需求的案例。

如今帆软孵化出的简道云也成为年收入超亿元的产品。据披露,简道云2021年营收超1亿元,付费客户数量超一万家。

但近期一些低代码厂商停服的消息,似乎给行业浇了一盆冷水——赛道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对此,简道云是如何从不到10人的团队成长至今?又如何在不融资的情况下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界面新闻近日专访了简道云负责人单兰杰,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界面新闻:帆软是一家比较传统的软件公司,最初为什么决定做SaaS?

单兰杰: 当时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帆软的主营业务是报表软件,卖给中大型企业里的IT部门,需要一定的开发能力才能把帆软产品给用起来。但有些中小企业是没有IT部门的,它们也存在数据管理的需求,这些需求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满足呢?我们就立了这个项目。

最开始团队不超过10个人,可能就三四个研发,一两个产品交互,所以成本也不高。产品功能很简单,就是一个表单和一个报表,可以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展示。

界面新闻:最早的用户怎么来的?

单兰杰: 2013、2014年那阵子有很多办公协同工具,worktile、teambition之类的,正好钉钉也开始发力,有了许多企业用户,他们做了一定的用户教育。

2015年4月简道云上线,前期几个月找到种子用户,也攒了几百家,年底11月左右和钉钉做了对接,就拿到了很多企业用户。我记得那时候光在钉钉上就有十几个群,每个群都是千人规模。我们入驻得早,在钉钉上几乎没有同类产品,算是抓住了一波红利。

界面新闻:成立之初,简道云在帆软内部是什么定位?有没有给你们定目标?

我2013年来公司实习,2014年毕业,年底这个项目就立项了。团队人少,没有“带团队”一说,都在做事,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团队的人也都很年轻,大部分和我一样刚毕业,所以成本非常低。

而且公司放手让我们干,只是确定几个底线。至于产品怎么发展、一年要赚多少钱、怎么和传统业务做融合,都没有怎么限制。(帆软)公司那时也还比较小,敢做尝试,如果是现在去做,成本就很高了。

界面新闻:简道云早期是免费模式,如何开始商业化的?

单兰杰:2017年刚开始商业化的时候,简道云团队没有一个销售,当年就有上千家企业客户静默下单,一年营收就有500多万,差不多覆盖了当年的支出,所以2017年我们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

后来发现很多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充分的利用简道云的价值,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做出的功能,很多用户并不知道能用在什么地方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才组建了销售团队和客户成功团队。

界面新闻:两年做免费尝试并不常见,现在很多低代码产品在创业初期就规划好了商业化路径,也拿了很多融资。

单兰杰: 因为早期我们也不知道产品要做成什么样,所以需要慢慢尝试、打磨产品,这个时间比较长。市面上也有产品一开始就定位清晰,要做什么样的服务、吸引什么人群、这些人群每天能贡献多少钱,很早就需要去验证这些事,验证清楚了才能拿到投资,和我们出发点可能不太一样。

界面新闻:到2021年简道云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了,增长很快,你们内部怎么看自己的商业化能力?

单兰杰: 我们一直追求的是 健康 、可持续的增长。具体到指标,就是保证 健康 客户数的增长,以及合理的利润,这样才能有持续的产研投入。还有一块,我们员工收入也要增长,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来为产品创造价值。

界面新闻:怎么定义“ 健康 客户”?

单兰杰: 这和用户行为相关,比如一个月要登陆多少次,登陆以后这个企业每个月至少提交多少条数据,基于这些行为数据,汇总成一个指标——“ 健康 分”,我们把 健康 分高于某个分数的客户定义为 健康 客户。这种 健康 客户目前占到80%左右。

界面新闻:六年里营收从500万到1亿,简道云的增长速度是比帆软快的。现在对于帆软说,简道云是什么角色?

界面新闻:简道云诞生之初“低代码”的概念还没有风行,现在怎么看低代码?

单兰杰: 它不是一个新名词,在Excel问世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概念了,但放到现在我认为有一定误导性。比如“既然叫低代码,是不是必须有一定编程基础才能用,这个产品是不是只降低了代码量?”虽说有一些低代码产品的确是面向IT人员的,但我们不太一样,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最终的业务人员,他们并没有编程基础,只了解自己的业务流程该怎么走,这些人就是我们的核心用户。

2014年那时我们也想不清楚该怎么定义(这个产品),最开始就叫表单工具,后来叫数据管理平台,听起来很玄很模糊。到2019年低代码市场火了,发现这东西和我们做的很类似,但低代码还是有误导性,所以我们就叫零代码,不需要代码。

其实现在我觉得叫零代码还是有问题,因为还有“代码”两个字,最好是不要有代码。用什么词最好,我没有想出来,要大家一起想。

界面新闻:目前市场对低代码产品的认知是怎样的?

单兰杰: 有两个极端,一是排斥,听到“代码”就觉得很复杂;一个是夸大了低代码产品的价值,认为公司所有需求都能通过它满足,这是很难的。我觉得还需要很多厂商一起来做用户教育。

疫情给我们带来一定帮助,提升了企业数字化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有很多传统企业原先用纸质办公,他们很难适应线上办公环境,现在也开始通过数字化工具构建线上能力。

现在很多大客户对简道云的用法是,把它看作企业里的一个能力,开放给前方的业务人员,而不是用在一个场景或需求上。可以通过培训业务人员,或者通过ITBP的方式去落地,类似于HRBP的使用方式。一个需求,以前通过定制开发可能需要三个月完成,现在一星期就能搞定。

界面新闻:但现实是很多企业有意识做数字化,却不知道怎么做、从哪里开始。

单兰杰: 刚才提到的许多企业逐渐将简道云作为数字化能力的建设工具,我们把这种模式总结为企业的“全民开发“,这也正是简道云接下来的重点方向。常见的问题是,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理解不足,高层喊口号,基层不落实。

简道云不仅仅是希望作为一个应用搭建平台,我们更期望和这些企业一起企业将简道云作为企业组织能力的一部分,让企业业务人员也具备部分IT的能力,在规则制定、人才培养和业务融合方面都做出行动。

界面新闻:大厂和创业公司都在做低代码产品,简道云也和钉钉、华为等平台有合作,怎么看竞争和合作?

单兰杰: 钉钉是目前对低代码赛道最重视的,简道云的定位很简单,就是钉钉平台里一个isv第三方应用。我们的合作就是遵循开放平台政策,在平台上曝光,获得一些商机,平台对交易流水有一部分抽成。和华为云、飞书、企业微信等也一直保持合作。

各个生态(钉钉、飞书等平台)里,低代码产品的确很多,可能未来还会有产品被淘汰,因为在生态内做得好需要有一定积累,对方才会有资源倾斜。

界面新闻:最近有友商停服了,行业里有人认为这给外界不好的印象,似乎“这个赛道做不下去了”。你怎么看?

单兰杰: 确实这类产品还是有些超前,不管是获客还是产生营收,都有难度,所以卖掉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界面新闻:那为什么简道云不融资?

单兰杰: 之前说过,我们追求 健康 客户数、利润还有员工收入的增长,这几个方面,其实不融资也能做得很好。另外确实不知道融资以后拿这个钱要做什么。

年纪轻轻就创业成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由于工作的缘故,接触了不少年轻的创业者,在这里说一个我去年遇到的案例吧

本硕都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主修信息安全与计算机专业的薄智元, 从大学开始就没停止过“捣鼓”创业。

首次创业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做了一个独立音乐网红经济平台,被收购了。第二次创业是从大学开始试水“申请通”——一款结合表单和简易流程管理的协作软件,也就是“轻流”的雏形。

如今的轻流,凭借多年来在“无代码”赛道中的突出表现,在2018年完成了Pre A轮融资。

“创业是我自小就有的理想,一定要做成一件由自己主导的事业——哪怕是开一间咖啡馆。”

大抵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咖啡馆自由”的梦想,但有人选择继续做梦,有人则会去钻研“开咖啡馆的基本修养”。

薄智元终究没有开成咖啡馆。主修计算机使然,写代码使他快乐,能用代码帮助别人 实现数据管理和流程管理 使他更快乐。

“我们还是挺有使命感的。既然学了计算机,看到了那些处于 科技 前沿的技术和应用, 那就应该利用专业去一些有益于 社会 进步的事。 ”

在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践过程中,薄智元很快发现了普遍存在于中小型企业中的“痛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都在往细分赛道、在线办公、数据支撑等方向转型,前赴后继地出现了 “开发系统成本高”、“搭建系统过分依赖IT程序员”、“标准化系统难以满足跨部门协作”、“项目管理和执行流程效率低下”、“无法生成实时数据报表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等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在压低开发成本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薄智元的解决方案,就是基于SaaS打磨出一款 让每个员工都能轻易上手操作的极简而高效的流程化团队协作工具,交付给企业。

“可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 通过模块的拖拽、编辑字段、流程设定的组合 ,快速搭建出符合企业 个性化需求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 。”

这便是“轻流”,一款无代码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搭建工具的由来。

“尤其是当一家企业人数从十几个人增长至三五百人,从前的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渐渐不奏效了,需跨部门协作推进的项目执行困难。”薄智元表示, 轻流目前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三五百人的中小型企业 ,“从前手动录入订单、维系客户的原始操作,在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时,乱作一团;大数据时代,详尽的数据统计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最优的决策参考支撑,但是动态数据从何而来?”

薄智元在不断优化轻流的过程中 深入企业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我们走访过不少中小型规模的制造企业,他们就遇到了管理的瓶颈。”他发现,过去十几年,制造业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大潮,即便是用最传统的方式,赚钱也很容易。但是生产模式如果长久不更新,随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传统模式就跑不过 科技 创新型管理的公司。

“大数据、人工智能早已不是新概念。但我们真的会看到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公司,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依然比较低。”

薄智元举了个例子。国内一家做芯片的上市公司,他们的机械设备确实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运作。但是职员还在做着重复劳动的操作。比如机器的定期检修,依然沿用着人工在纸上记录。那么记录了之后呢?“ 企业其实更需要知道机器的整个生命周期 ,比如它有哪几天是坏的?它的坏损率是多少?它因为什么问题出现故障?这些都不知道,因为纸上的检修记录是独立的,无法形成基于长期统计的数据库。

“不瞒你说,我现在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库存有多少,即便是有请购单、采购单、入库单、领用单、财务付款单、合同等, 还是不能实时获悉我们的采购进展和库存动态。反倒是要被一大堆签字和审批流程烦死。 ”这是来自企业负责人的真实困惑,相信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内也存在着同样的困扰。OA上的“审批”完成后,管理者能得知结构性的数据和结果吗?似乎并不能。

通过对中小型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长期调研,薄智元对“轻流”这款产品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大大小小的企业管理需求各不相同。市面上标准化的系统工具难以面面俱到,总有多余或缺漏的功能,操作界面不友好;而外包的定制化系统开发周期长、费用昂贵,后期也不易于修改。所以轻流要做的是一款‘ 轻量级’的、可以由团队成员根据部门实际使用场景自定义、模块化搭建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

01 化繁至简的企业/流程管理,无代码搭建,耗时短、成本低

和阿里云、钉钉、麦客表单、石墨文档、Teambition和喜报销一样,轻流是一款“轻量级”SaaS工具。

“像搭积木一样把业务管理系统搭建起来。” 这并不是一句为了营销而夸大效果的广告语,而是“无代码开发平台”的价值体现。

工程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进销存、售后服务……不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项目负责人,不需要你懂编程基础,就可以为自己的项目“量身定做”流程管理系统。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你只需在图像化的界面上通过拖拉拽既有模块、编辑字段、设定条件……快则几分钟,慢则一周内,你的业务系统即可快速上线。

对轻流而言,乐高积木有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概念,就是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薄智元非常认同这一理念,他认为构建项目管理流程的初期,可以 先从平台已有的基础模块开始 ,随着对平台的熟悉以及高阶需求的产生,再逐渐增加高级模块的构建。

目前轻流已为用户提供了二十多个不同行业的基础模板,用户既能直接使用,也能在参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这些模块可以自由地删减和变更流程,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体系的需求。”

相比钉钉, 轻流更偏向于项目协作的功能实现,与单个项目不相关的同事不会被邀请进入项目组。 基于轻流打造的业务流程平台,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再是“上下级管理”,而是“协作”。人与数据的连接则会拥有更大的自主性,每个人可以获得最全面的数据。“数据的连接是我们未来的重要突破,也就是让数据自主的完成传递,而减少人的重复劳动。”

轻流最近更新的OCR功能就能有效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这个功能可以实现报销单、入库单、采购单等 任意凭证的文字识别 ,扫描后形成文本自动填入表单中的对应的字段中,可满足保险、金融、政务、法务、教育等行业文档快速录入、存档和检索的需求,极大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录入效率。

02 从“申请通”到“轻流”弯道超车,突破“天花板”的局限

从服务校园信息化起步,到为中小企业赋能实现业务流程管理自动化,90后创始人薄智元和他的团队一路“升级打怪”,陆续斩获互联网+、创青春等多项创业奖项,通过上海市大学生 科技 创业基金会的项目评审获得“天使基金”雏鹰计划20万元资助,并在2018年底完成了Pre-A轮近千万人民币的融资。

乍看之下,薄智元的创业道路一帆风顺,实则不然。

他曾用“壮士断腕”四字形容他从“申请通”向“轻流”升级转型的那段经历。

申请通是怎么来的呢?还得说回2013年,这一年,薄智元读大二,云服务的概念在国内刚兴起。

这天,身为学生会主席的薄智元被要求填写一份三好学生的纸质材料,老师说起了如果有一个在线表单申请系统就好了,可以省下学生来回递交材料的时间和精力。

听者有心,薄智元记下了这个需求。

更巧的是,这一年学校也正准备开发一个线上申请系统。因为早有计划和准备,这个项目标的就被薄智元和伙伴拿下了。

“我们做了一个可以定义数据内容的表单,加入了针对高校不同应用场景的定制化流程,这就是申请通最开始的样子。”

由于是一款针对高校评估需求开发的产品,当要将它推向市场时,薄智元被多位投资人点醒: 要突破这块产品发展的“天花板”,还是得去切商业场景。 于是他们将“申请通”的应用场景从高校扩展至企业。

然而,2016年年底,上线一年的“申请通”仅积累了1000个企业注册用户,其中付费用户才30个,还直言不讳“产品不好用”。

“壮士断腕,推到重来。”有着不服输性格的薄智元痛定思痛。他给团队放了个任务艰巨的长假:休假结束,回来共创“申请通”的全新定位和服务体系。

在此期间,他们接触了大量垂直类SaaS工具行业报告,深入研究了许多国内外协同工具类头部产品, 联合了30多家不同领域的真是客户探讨企业需求 ,最终将“申请通”定位为一款基于“表单+流程管理”的协作工具,目标用户更精准锁定三五百人规模的中小型企业,并正式更名为“轻流”。

“跳出固定思维、跳出我们原本的视角和立场去发现用户需求,这对初创团队的成员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 薄智元告诉未来的创业者们, 创新创业团队切忌被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蒙蔽,从而被自己局限在狭小的业务圈子里。

作为轻流的创始人,薄智元在各个岗位都有过“轮岗”经历。“我是技术出身,所以最开始就是写代码、然后做产品、然后市场营销、现在主要工作是渠道拓展。”从学生时期就被同学们定义为一个“多面手”,他曾经通过刻意练习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可以同时推进多项毫无关联的工作的进程。

以至于薄智元在处理事情时有一个独到的理念: 我会先去做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同时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否则所有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都会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年轻有资本就是有时间,2年一个周期,10年可以试错5次,如果不是运气太差或者能力太差,失败5次基本上能够找到自己正确的方向了。所以要创业,真的要赶早,多失败几次,就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了。

所以年纪轻轻就创业成功,就应该是最大的幸福而且也应该好好的珍惜,因为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的苦。

当然,反过来看,你已经30多或者40多了,实在不建议再出来创业,时间浪费不起啊,失败几次,和同龄人一比,你的心态马上就失衡了,何必当初呢,于是就陷入一个怪圈,真的会很痛苦。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我创过几次业都没成功,说说我的小看法吧!

我曾经一次创业,是摆摊卖袜子内裤的,不过那阵子进了几千块钱的袜子内裤,可能我是男的,长相也有点黑旋风李逵,很少人光顾我的摊子,天天都是0收入,最后挨了差不多一个多月实在没办法,我把这些内裤袜子以几十元的价钱出给收库存佬。那次摆摊差不多耗光我的储蓄,那阵子都是啃馒头挨过去的,或许我讲这次创业经历跟你提问的牛马不相及,不过我想说创业不容易,怎么样才算创业成功,这点容易回答也不容易回答,看你怎么样去看待这件事了!



你怎么看待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为什么阿里和小米都青睐他?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

1996年2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时,湖北黄石的小城青年何小鹏,便踏上了南下求学的旅程。

那一年,何小鹏17岁。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在那趟飞机上,因为读到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何小鹏定下了第一个人生目标。

在这之后的10多年中,何小鹏一直努力的朝这个目标迈进。后来,他认识了丁磊、李学凌、俞永福、雷军等很多贵人,一路踩上了很多个风口,一路成长为如今炙手可热的小鹏汽车掌门人......

但最初激励他定下第一个人生目标的陌生女人,虽然早不记得名字,但何小鹏依然心存感激。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总是充满了各种机缘,何小鹏的人生故事,便从这个陌生女人开启……

20岁:在亚信门口下了车

在那个晴朗的日子里,窗外壮观的云海也没能夺走何小鹏的目光太久。百无聊赖的航程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少年来说,或许满是新奇。

而身旁的一本故事书,成功吸引了何小鹏的目光。令人羡慕的事业、豪宅、一千万存款,显眼的字句在这个少年心中勾勒出了美好的画面。这个年近40岁的外国陌生女人,无意间成了何小鹏第一个追赶的目标。

“对一个学生来说,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我觉得那简直是人生巅峰了,于是我定下了自己第一个人生目标,40岁做到财务自由”。何小鹏后来回忆说。

财务自由。无论在当下,亦或过去、未来,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但人生总是需要那么一些梦想来支撑,万一实现了呢?

但只擅长读书,绝对实现不了40岁前财务自由的目标。于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念书时,除了用功读书,何小鹏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与活动,以此补充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锻炼自己的口才,学着组织各种活动,争当班干部……何小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学校的各种场合。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毕业总是来得那么匆匆。1999年,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何小鹏走出校门,投入到了充满活力的南方大都市——广州。

“我觉得不同的选择真的会使人生道路有很大不同”。20年前的一个选择,为何小鹏的成功之路起了个头。

一次,导师带着何小鹏与几位同学去企业面试,他们先到了一家国企,有3个同学跳下了车。导师跟他们说“想好了,每个人只能去一家企业面试”。

何小鹏留在了车上,因为他想去找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当车停在私企亚信公司门口时,何小鹏无不犹豫地跳下了车。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

享有“中国互联网建筑师”美誉的亚信集团,是一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通信行业龙头企业,它的辉煌历程记录了中国通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加入亚信的第二年(2000年),亚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每股价格高达20美元。“你一来就有一套房了”,老大递给何小鹏一张亚信的股权协议书,一共1500股,当时相当于30000美元。

这对当时的何小鹏来说,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过,还没等他下手,亚信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就暴跌95%,最惨跌到4美元,何小鹏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但加入亚信的选择,为何小鹏今后的人生埋下了一颗“白杨种子”。在这样一家全国知名的优秀企业,何小鹏几乎学到了一切做互联网的技术。

在亚信干到2004年,何小鹏再也待不住了。“我觉得无论是形象、社会资源、阅历,都比不上我当时的老板,在那条道路上,我觉得我不可能超过他。所以,如果我想做的更好,就必须选择创业”。

27岁:追赶互联网大潮

离开亚信后,何小鹏拉上大学校友梁捷一起创办了UC优视。因为出身于计算机专业,又在亚信做了6年互联网,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了互联网业务作为实现自己财务自由的通道。

何小鹏和梁捷先做了UCMail。当时,网易丁磊也在做邮箱。试用了UCMail后,丁磊觉得这款产品还不错,打听到何小鹏跟梁捷是原来亚信邮箱团队的成员,就约他们出来一起喝酒。

在与何小鹏跟梁捷痛饮畅聊间,丁磊得知他们还没有办公场地,经济上也极为困难。于是,大方的将自己位于北京的办公室借给了他们,另外还给了他们8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2004年的何小鹏

丁磊的慷慨解囊更加鼓舞了何小鹏的信心,而此举也让何小鹏认识了他的第二个“贵人”——李学凌(YY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学凌当时在网易做总编辑,在丁磊办公室隔壁办公。何小鹏搬到网易办公后,两人自然而然的熟络起来。

办公室是有了着落,但第一款产品UCmail开发出来之后,何小鹏发觉用户还是习惯用短信交流。

随即,他把目光转到了WAP网站上,当时WAP网站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非常少,而且上网速度慢。

“快人半步就是机会!”何小鹏就此决定转向浏览器,2个月后,UCWEB诞生。在技术上,UC采用了手机终端和网络服务器混合运算,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

方向对了,抓住了用户需求,UC开始起飞。第1个月,注册用户就突破5万,短短1年后,用户超过100万。刚开始是3台服务器,3个月后扩容到10台,到了年底,50台服务器都忙不过来。

2006年春天,何小鹏出人意外的击败了包括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内的众多对手,一举夺得中国移动全国手机办公系统项目。从此,何小鹏名声大噪。

虽然获得了大项目,但资金与人才的缺乏一直制约着UC的发展。

“我第一次创业做UC很苦,没有钱,2006年自己筹的钱快花完了,融资又没有进展”。当时,何小鹏跟梁捷每个月都去找人借钱,同时继续找投资。

去找投资的时候,何小鹏和梁捷的名片印的都是副总经理。这样,万一谈得不顺,两人可以抽身,告诉对方自己要回去请示一下总经理。另外,两人都不是管理型人才,空着总经理的位子想留给更适合的人。

凭着好运气与不懈的努力,UC拿到了广州市天河区政府资助的10万块中小企业科技扶持基金。

“那个印象,我特别、特别、特别深刻,我拿着10万块的支票不停地抖,心里想两个月可以不用去借钱了,那种感觉真是高兴的不得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当时李学凌将何小鹏介绍给了联想投资(现在的君联资本)副总裁俞永福。

两人认识后,俞永福觉得UC不错,想投资。但没有通过联想投资的投票。

于是俞永福就找了雷军,雷军当即表态“你去UC,我就投。”2006年,俞永福带着雷军给的400万从联想的大船下到了UC的小艇上。

左起:俞永福、雷军、梁捷、何小鹏

37岁:实现财务自由,痛苦、空虚、彷徨

俞永福的加盟与雷军的投资让UC一下子活了过来。紧接着晨兴、联创策源等风投机构就开始蜂拥而入,从此,何小鹏再也没有为融资发过愁。

2007年8月,晨兴投资和联创策源合计投资UC 1000万美元。2009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对UC进行了战略投资。2010年3月,UC获得诺基亚成长伙伴战略投资。

而雷军带给何小鹏的不只是资金。2006年末,雷军建议何小鹏放弃企业业务,“必须聚焦,全力做个人市场。”

从此,何小鹏专注于个人UC浏览器的开发。2007年以后,苹果手机横空出世,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大爆发,UC就此搭上顺风车,用户量很快突破4个亿。

而俞永福的加入,同样给UC带来了巨大帮助。

“这哥们真强,是一个‘画大图’的人!”这是何小鹏对俞永福的第一印象,而这也正好符合何小鹏与梁捷对“总经理”人选的要求。

比何小鹏大一岁的俞永福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2001年初,俞永福加入联想投资负责电信、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工作。在联想的5年间,俞永福在柳传志身边受益匪浅。

俞永福加入后,UC进行了一场持续15个月的团队扩充运动。在何小鹏、俞永福、梁捷三驾马车的拉动下,UC逐渐走向成熟,陆续收购了十几家大大小小公司,估值一路上涨。

“今后,市场不会再谣传UC被谁收购,只会有UC收购了谁!”2013年,俞永福大放厥词。

然而,一年后,俞永福被强势打脸。2014年6月,UC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并购金额(截至当时)43.5亿美元,卖给了阿里巴巴。

那一年,何小鹏37岁,从2004年创业到被阿里收购,UC正好做了10年。何小鹏也提前3年实现了他的第一个人生目标——财务自由。

“我曾经想过40岁以前实现财务自由,后面就不干了,但是我发现,当我不干了,我会更空虚,更痛苦”。

同样是在2014年年中,小鹏汽车在何小鹏熟悉的广州正式成立。团队联合创始人有3个:夏珩、何涛、杨春雷。

左起:杨春雷、夏珩、何涛

夏珩出身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从清华毕业后,便加入了广汽传祺。那时,广汽传祺刚刚成立,还没有推出新车,夏珩参与了传祺诞生的整个过程,真正从0到1做出来了能够量产的车型。

创立小鹏之前,夏珩的身份是广汽新能源中心控制科科长,在广汽负责开展多款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的控制系统开发工作。

本来,夏珩在广汽呆的好好的。但一阵风,把何小鹏吹了过来。UC被收购两天后,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该公司将采取“开源模式”,对外开放所有专利。

特斯拉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大洋彼岸的蝴蝶效应。中国互联网造车大潮涌来,何小鹏找到夏珩,跟他讨论能不能搞个团队,造一个中国“特斯拉”?这个想法让夏珩很兴奋,考虑之后,夏珩毅然离开了广汽。

另一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涛,是夏珩的学弟和同事,在清华读硕士时,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2010年毕业后进入广汽研究院工作,从事新能源汽车车辆控制相关系统的研发工作。由于技术能力较强,何涛随后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统筹广汽的无人驾驶项目推进。

现在已经离开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团队的杨春雷,也是传统车企出身,曾担任一汽大众电动车项目经理以及广汽丰田电动车开发项目经理。

而何小鹏起初只是小鹏汽车的天使投资人。除何小鹏外,李学凌、俞永福等互联网圈好几位大佬也被何小鹏拉了进来。

UC并入阿里后,何小鹏也跟着去了阿里,先后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等职务。

然而,正如何小鹏后来讲到的,在实现人生第一个目标后,他开始痛苦、空虚、彷徨,人生需要寻找新的方向,而小鹏汽车就是!

40岁:坐进小鹏汽车董事长办公室

2017年2月16日,何小鹏的孩子刚刚出生一个小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制造业升级,出行行业升级,已经大势所趋了。你要赶紧出来,再不出来这个Windows(窗口期)就没有了。”电话那头是何小鹏的哥们儿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

看着怀抱中的孩子,何小鹏顿时感觉到了中年危机。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我应该去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

半年后,在UC 13岁生日那天,何小鹏正式离开阿里。时任阿里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在内部信中说,何小鹏将正式“荣退”,并“开启自己新的一段追梦之旅”。

逍遥子(张勇)问何小鹏,第二次创业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多久?何小鹏的回答是“All in 十年。”

“创业一轮回,苦辣酸甜咸,归来还是少年!感谢所有,祝福UC,感谢用户。新轮回,终点亦是起点,颠覆自己,享受出发。”离别之际,何小鹏在个人微信和微博上发出感慨。

离开阿里后,何小鹏便坐进了小鹏汽车的董事长办公室里。

在何小鹏正式加入之前,小鹏汽车的造车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获得数轮融资、发布首款量产车Beta版、开始自建广东肇庆生产基地、获得销售资格等等。

富有创业经验、人脉、资源、能力、眼界的何小鹏,也给小鹏汽车带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一年之内,何小鹏完成了20亿融资,股东包括阿里、富士康、IDG等投资巨头。

与此同时,他还挖来前特斯拉Autopilot机器学习负责人谷俊丽、前一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明辉、前马自达汽车设计师赵谦、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主席顾宏地与原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宝洁大中华区美尚事业总裁熊青云等众多人才加入小鹏汽车团队。

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两个多月后,2017年10月12日,小鹏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正式下线,在互联网造车行业中率先实现量产,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已经完成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的完整布局。

小鹏汽车成为中国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首家产品取得国家工信部产品公告并率先实现量产的互联网汽车公司。

随之即来的是小鹏G3的频繁亮相。2018年1月10日,小鹏汽车G3在美国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全球首发。在国内,小鹏汽车G3现身极客公园创新节展台。同月,小鹏汽车交付了首批39辆新车。

2018年3月,小鹏汽车1.0量产车型顺利通过审查,获得中国造车新势力量产车落地的首张新能源号牌。

然而,在这之后,何小鹏开始冷静下来,小鹏汽车的发展速度也开始降温。他把第一批产品留给员工,在不同的场景继续驾驶测试。

“消费者绝不应该是我们的首批用户。”何小鹏态度很坚决。

直到2018年12月12日,小鹏汽车宣布G3正式上市,并同期启动交付。彼时,小鹏汽车已经成立4年半。

进入2019年,按照小鹏汽车的发展计划前端要建成200座超级充电站,增幅为50%;中端小鹏汽车要将公司规模拓展至5000人,增幅为40%;后端肇庆工厂要开工并交付4万部新车,增幅超过7563%。

于是,小鹏汽车开始搭建VIE结构,启动在美IPO 的消息不胫而走。但政策风向的突变让市场猝不及防。

42岁:风未停、雨更大

2019年3月,国家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到6月底,新能源车国补减半、地补直接消失。消息一出,整个市场为之震荡。

“目前,小鹏汽车对于IPO的时间和地点都没有计划表。”3月28日,何小鹏对外宣布。

IPO还未列进计划,新车却迎来了来自用户的质疑。

7月10日,小鹏G3 2020款一经推出便引起小鹏汽车老车主的强烈不满。原因在于一些此前买下2019款G3的老车主看到新款车型不仅续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且价格还低于老款。

“新版本G3续航增加了,价格却下降了的说法存在误解,网上更多是拿没有计入优惠的G3 2019款中高配和G3 2020款的最低配做比较,这样是会产生歧义的。”面对老车主的不满情绪,何小鹏表示。

另外,小鹏汽车给出的补偿方案是:老车主在3 年之内增换购小鹏汽车任何一款车型时,在享受拟购买新车当期所有促销政策权益的基础上,额外享受 1 万元专属补贴权益。

一个多月后,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感叹,“在汽车行业里面除了体力累、脑力累,还有一个心累”。

进入汽车圈后,状态、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此前从不喝白酒的何小鹏为了缓解身体、精神上的压力,购置了上千瓶白酒放在仓库里,时不时喝一点。

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从互联网圈的“舒适区”进入了汽车圈“艰苦区”。

每个月的交付数量不断的督促着何小鹏不断前进,但在这个极度“烧钱”的战场上,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圈内的各个玩家。

在资本寒冬中,10月30日,何小鹏在朋友圈讲述了自己的一个美梦。在梦里,一个疑似正评估是否投资小鹏汽车的投资人说要先穿越到未来观察一下,再决定投资与否,而最终答案是决定对其进行投资。

半个月之后,这笔投资真的穿越梦境,来到了何小鹏面前。11月13日,小鹏汽车宣布完成C轮4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和公司创始人何小鹏。除了4亿元美元融资外,小鹏汽车还宣布获得招行、中信及汇丰银行等多家银行总额达数十亿人民币无抵押信用贷款。

在经济下行,汽车销量持续走低,新能源贴补大幅退坡后,这样一笔融资,对何小鹏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2020年,何小鹏43岁,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怎么得到?何小鹏心里一清二楚。

然而,即将到来了下一个1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何小鹏究竟能否实现自己的第二个目标“做一件不一样的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对创业者何小鹏来说,来过,战过,足矣!

关于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无代码应用融资创始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excel格内换行(excel格内换行mac快捷键)
下一篇:小米手机表格app电脑(小米表格 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