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创新备注 - 如果你要开始数字化创新之旅,这是我需要提醒你的。

网友投稿 495 2022-05-29

我不太喜欢深圳的夏天,太热了,不知道能不到坚持到夏天结束。

华为的企业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这是第一篇我写的有点无厘头的文章,最近加班很晚,头脑有点混乱,通常都在10点以后离开办公室,华为会提供加班的夜班车,一个月3次忘刷上班卡,在赶工一个需要给我们CEO汇报的项目,希望能在那一天给华为带来一次不一样的人工智能应用体验。

备注1: 创新需要环境

最近个人被邀请去参加了HSBC的Analytics C2i(Collaborate to innovate)的内部峰会,演讲会与汇丰全球同步,反响很好,在会上我主要谈一个主题:创新系统的构建- 如何能建立一种创新机制甚至系统来帮助类似于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快速的在内部落地。这个概念属于我称为的创新环境设计,创新是需要环境的,我在华为的人工智能实践落地让我感触更深。

“你为什么总是下楼去星巴克喝咖啡?你一天要喝几次咖啡啊?”一个刚刚入职汇报给我的做UX的小女孩问到我。

“我需要创新思考的时候,就会下去。”我回答她。

“你不觉得星巴克很闹么?还有里面位子也很紧张,稍不留神,或则你去上个洗手间,回来就没位子了,不是很不方便么?”

数字化创新的备注 - 如果你要开始数字化创新之旅,这是我需要提醒你的。

“是这样的,所以,它逼迫着我创新的集中度与速度。”

华为用的创新方式是以前IBM传授的IPD的方式(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每个研发的项目发起都会面对很多过程当中专家们的质疑和挑战,从而保证项目执行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往往最后整个过程都遍历过的项目,方向性和完整性都是最好的,也就是不会出现大的方向错误带来的损失,但是我们却少有看到从这个流程中活下来过后,变成业界伟大的产品。当我深入其中过后,我的感触很深,因为太累了,过完IPD以后,也该歇歇了。

“你知道IPD在IBM内部的另一个别名么?”我问华为一个部长,“它也叫做from Idea to Market,意为从想法到市场,是一个确保好想法能快速变成推向市场产品的方法。”是教会企业如能保证内部的创意种子能一步步孵化成正真可以推向市场的产品/服务,这个理念在1992年IBM遇到激励竞争以及严重困难的时候,郭士纳领导下开始变革推广,这个方法使得当时的IBM获得重生,成功地推动了IBM技术向市场转化的商业路径。但是不一样的事实,今天的IBM,你已经很难听到IPD的声音了,在我离开IBM的时候,整个产品研发的环境里在谈新的三个方向“设计思维+敏捷+开发即运营”。这个就是为什么成就了IBM这次快速的内部转型,我能看到的Watson系列的产品迅速发布,内部的财务共享中心,销售支持中心,甚至服务支持部门的快速智能化,并且被机器人给替代掉,在大概两年的转型过程中,IBM从系统到人,已经变得非常年轻。在我离开IBM最后的一年里,我以导师的身份参加了IBM全球销售大学(GSS)的培训,招聘来的全是年轻的90后,可以想象未来的IBM会变得年轻。

创新需要怎样的环境?我们很多时候仅仅关注在创新的结果,而忽视的创新的环境,思科为什么鼓励员工在家办公?Google员工为什么享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们需要创新出人性的东西,首先我们得体验到人性得便利与需求。

备注2: 创新需要山丘

再谈谈华晨宇,粉丝叫他花花,是90后的一个歌手,在快乐男声出道,得了第一名。我认识这个歌手其实还是在一档叫做《花儿与少年》的综艺节目里,他跟着几个比他大的明星姐姐们的西班牙之旅。感觉这个孩子很普通,傻傻呼呼的,喜欢谈吃的,也没有什么野心和想法,喜欢笑。但是,在最近湖南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歌手》里,他作为增补歌手与得过国际音乐艾美奖的Jessie J,以及国内主流乐坛的汪峰,张韶涵,腾格尔等进行比拼,最终惜败于Jessie J名列第二。当你真正开始看他唱歌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变了一个人,脱去了孩子的稚嫩,变成了一个对于每一首参赛音乐无比认真,无比热爱,无比渴望散发出完美演绎的青年。而这样的热忱和认真,让每一次的演绎的赛前让人期待,赛中屏住呼吸,关键是赛后没有失望,满是惊喜,于是,一场歌曲下来,他又多了很多不同年龄段的粉丝,包括乐评人。在一次赛前准备实录里,看到他对和声的要求:去掉艺术性的声音,保持单纯的呐喊。可以看到他完全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完成自己的音乐,突然间使我想到了迈克尔.杰克逊当年对音乐也是这样单纯的热爱和执着,不放过每个演绎的细节,力求完美,仅仅因为喜欢。

很多时候,我们在议论创新的时候,往往本能的会提到苹果,会提到乔布斯,会提到他对产品的“我执”和属于他的发布会,不过,在乔布斯之后的苹果发布会已经少有让用户惊喜的“表演”了,特别是最近的发布会,用户的要求仅仅是“不要让我失望”,苹果依然在乔布斯创造的遗产上睡觉。每次的苹果发布会,熬夜看完以后总是觉得没有什么振奋感,没有超出用户的期望。以前的苹果是一种信仰,而现在维系着苹果的是一种品牌,慢慢的会变成产品,这是苹果的粉丝不愿意看到的。我最近在推动一项引入埃森哲IT服务公司的互动体验设计到我的人工智能项目的计划,我之前也在IBM也获得了Design Thinking Co-Creator以及Practitioner的认证,用户设计思维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引入已经把科技拉入了另一个世界,那就是用户驱动的体验科技实现。在用户设计思维里,我们不再讲究科技的工程性,而是提倡发现能让用户的“哇”(WoW,用户惊喜的感叹声),如果我们假设在伟大的乔布斯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复制这样不用用户参与而知道用户体验所想的天才,我们就需要用另一种“工程”来完全把用户的体验可视化并且管理起来,而在这些我们基于用户体验定义出来的“哇”,会成为我们后续用来技术开发的一个一个小山丘(Hills),发现这些山丘,并且每次实现它,我们才能一次次不让用户失望,从而永葆用户的体验和期望。

今天的智能科技,已经不仅仅只是帮助你实现智能系统那么简单,继去年埃森哲拿下了玛莎拉蒂全球营销代理业务之后,今年又再次拿下了宝马全球的数字营销业务,目标是帮助客户进行用户的数字化的增长,要知道这些以前都是广告公司的业务,更可怕的是,在智能化风潮袭来的时候,拥有智能化武器的公司,更加期望能快速洞察用户,获取用户,从而实现1+1大于2的倍增效应。满足用户的期望在今天的创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再好的创新,如果你不能洞悉用户,发现属于你去翻越的那个小山丘,那么创新结果一定会让你失望。

备注3: 创新需要规模化

“我不会变魔法”我跟华为的项目验收部门的同事解释道。因为我正在创造的一个问题处理机器人,他们需要我的机器人接受一个价值指标- 答准率(答对问题的数量/提问题的数量)80%以上,但我在这个指标上加了一个前提– “如果机器人背后的文档资料具备的前提下”,而他们对于这个加上的前提是不理解的。“为什么不能完全用业务的价值眼光来看最后机器人的考核呢?加入这些前提不就是降低了机器人的难度了么?”对于咨询类问题,假如文档资料里都没有,就算是机器人也不可能变出答案的。

以前的机器人,你可以这样理解,都是在做法拉利,几个牛掰的大师傅,用上几个牛掰的武器,经过了一年的敲打锤链,造就了一辆举世无双的法拉利轿车。而我现在要做的是完全新的模式,我正在打造是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福特工厂,当整个工厂自动化流水线建成,那么每年可以帮助华为生产“百万辆汽车”。自动化的消化上百万的技术产品文档,并且转换为机器人能理解的知识图谱,形成问答机器人头脑当中的“知识”,然后阅读上千条用户的提问学习出类似问题的自动分类标准,从而形成问答机器人头脑当中的“常识”,最后,通过对话管理来分析每一次用户与机器的对话,从而很好的控制答准率以及用户的体验。如果说去年的人工智能还需要大量人工的话,今年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到2.0时代,我们更多的智能不是体现在用户端,而是制造端,或则管理端,我们希望用大量的智能技术提升人工智能智能处理和输出的产能。记得,以前在和汤臣倍健谈到基于健康产品的数据合作一款撰写健康文章的机器人,制造的机器人需要能自动消化理解实时的社会上的健康消息,并且摘抄重组成新的健康类文章,根据不同用户的阅读爱好,以及营养品消费诉求,自动发布不同类别的用户需要的健康文章,同步给汤臣倍健的用户,而当时最大的工作量就是背后的词义的构面标注,而如果完全使用人工的方式,工作量将巨大。因此,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机器人语义标注变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创新点。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自动化的工具已经被囊括在人工智能变革的领域范畴,随着知识自动化的进一步升级,你就会发现冰山上的用户体验就会逐步有所改善和提升,最近Google在其I/O大会上展示的Google Assistant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这个机器人助手不仅仅能听懂人话,用完全人的语调进行回答,丝毫感觉不到是在和机器人对话,这样的创新是需要在背后做大量语义理解的规模化处理的,这还是2C领域,假如今天你需要在2B领域创建一个类似的智能对话应用,不仅仅是前端对话的情感,还包括后端大量需要不断学习和快速的专业知识理解来帮助机器人“成长”,如何能快速的进行行业智能化,已经是摆在每个渴望利用智能应用进行行业变革和创新的企业家面前急切待解决的问题了。

备注4: 创新需要用户

小米已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的招股书,“2017年营收1146亿元”这几个字显得格外耀眼,15年是668.11亿元、16年是684.34亿元,增长几乎一倍,雷军将2017年定义为小米的“逆转之年”。但是,另一个数字在财报里也同样刺眼,年度利润亏损439.89亿,其中,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540.72亿是主要造成净亏损的原因,从这个财务指标的理解也可以映射出小米强大的融资以及超高的资本运作能力,小米依然是全力开足“烧钱”模式,来确保其产品厚道的价格(雷军之前称:每年小米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润不会超过5%),这可能是雷军依然定义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理由吧,用资本来换用户。很多时候,业界把这样重获取用户,但是还大量烧着资本的钱的高速发展企业称之为独角兽,因为看起来很美。小米招股书里提示:日后可能持续产生风险。我的理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市,一个是兑现雷军给用户和员工的承诺,一个是释放增长带来的资金压力,因为创新是需要钱的。

其实在很多与客户的交流场合,我也爱用小米作为创新制造的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制造企业,它把互联网的用户基因完美的融合到了制造产品当中,从而快速的成就了这只独角兽。我最早听到小米的故事的时候,还是米聊这个应用的发明,而后快速转型为一个完全科技产品“性价比”为目标的制造企业,不能不说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小米塑造了一个互联网制造的新物种。当不赚钱能成为企业的一种荣耀的时候,你真的需要擦亮双眼看看我们周围世界的变化了,至少这样的时间,在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家族的资本主义开创年代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新时代,用户取胜的新时代。这样的故事其实也是不断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京东,逗音,滴滴,摩拜单车等,今天的世界越来越需要用户驱动的创新来成就生意。

求用户是可取的,但是小米的用户,真的是忠实的用户么?毕竟制造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有个非常大的不同。我在很多场合都在提到一个我的观点,互联网模式与传统制造产品企业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互联网的“服务/产品”大多是及时消费品,比如淘宝的交易,微信的聊天,YouTube的视频,用户是在那个时刻及时完成的“服务/产品”消费,所以满意度是实时表达的。但是制造产品企业往往生产的产品需要在一段时间里进行消费,而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对于这个产品的满意程度。另外,由于互联网企业用户的积累,平台模式的价值也就凸显出来,很多时候你不是因为淘宝的网站做的好去淘宝消费,而是淘宝已经积累的大量的商家供你选择,以及大量的用户试错提升体验。但是产品制造企业是没有平台这个概念的,特别是如果你制造的产品没有在平台模式,而只是性价比的话,那么可替代性其实是非常强的,苹果其实不是一个普通的讲情怀的制造企业,而是一个平台模式的制造创新驱动企业,可能你现在对于苹果的持续创新产生了质疑,但是你会放弃多年的苹果系统使用习惯么?苹果的伟大绝不是仅仅在于讲情怀而已。

我家买了一台小米的吸尘机器人,1年内用了4次;买了一台小米的体脂秤,没有买过小米的手机和手环,朋友推荐了很久的小米插线板也没买,最后还是选择了美国霍尼韦尔的插线板,很漂亮,非常好用,用了很久。

在我的创新之路上,我仅在此备注而已,与你分享。

发表于《家族企业家》杂志

机器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CSS 选择器:BeautifulSoup4解析器
下一篇:【VPC-最佳实践】公网连接01 通过SNAT连接Internet
相关文章